[发明专利]基于反激变换器型的开关管互补谐振驱动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301094.8 | 申请日: | 2010-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君;林维明;李镇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闽侯***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激变 换器型 开关 互补 谐振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开关的谐振驱动电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反激变换器型的双功率MOSFET开关管互补谐振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小功率变换器的开关频率不断的增加,已达到兆赫芝水平。高开关频率提供快速的瞬态响应,小的元件尺寸和高功率密度。但是,高频率下工作也存在很多问题:过多的开关损耗,低效率和更短的电池工作时间。在高频应用中,功率MOSFET开关管的驱动电路的性能很重要。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加,驱动功率MOSFET开关管的损耗也成比例增大。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功率管的通态损耗,要求其导通电阻越小越好。在现有半导体工艺水平下,增大功率MOSFET开关管的体积才能获得低导通电阻,而体积大的功率MOSFET开关管的GS电容也大。因此,驱动损耗变得很重要,特别是兆赫芝开关频率的变换器中。
传统的功率MOSFET开关管的驱动电路,它的充放电回路是RC回路,在充放电过程中,驱动能量全部损耗在电阻上。近年来无损栅极驱动电路倍受关注。为了减小功率MOSFET开关管的驱动损耗,谐振栅极驱动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是现有的谐振驱动电路大多针对单个功率MOSFET开关管,一些可同时驱动两个功率MOSFET开关管的谐振驱动电路也存在元器件多,电路结构和控制复杂等局限。西班牙奥维多大学的J. Diaz 和M.A. Perez等人在文章“A New Lossless Power MOSFET Driver Based on Simple DC/DC Converters”[1]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激变换器型的谐振驱动电路,该电路只能驱动一个功率MOSFET开关管。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Kaiwei Yao和Fred C. Lee在文章“A Novel Resonant Gate Driver for High Frequency Synchronous Buck Converters” [2]提出的适合同步整流BUCK变换器的谐振驱动电路所需器件多,电路结构复杂。加拿大皇后大学的Zhihua Yang,Sheng Ye和Yanfei Liu在文章“A New Dual Channel Resonant Gate Drive Circuit for Synchronous Rectifiers” [3]提出的双功率MOSFET开关管谐振驱动电路所需器件多,电路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谐振驱动电路的复杂性,减小高频工作时的驱动损耗,本发明提出一种双功率MOSFET开关管互补谐振驱动电路。利用一个反激变压器将两个功率MOSFET开关管的驱动能量互相传递以驱动这两个功率MOSFET开关管,并用控制MOSFET管和二极管将驱动电压箝位到一定值。电路结构简洁,控制简单,实现了能量回收利用,提高了驱动效率。
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反激变换器型的开关管互补谐振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T1、控制MOSFET管S1、控制MOSFET管S2、控制MOSFET管S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供电电源Vc1、供电电源Vc2、功率MOSFET管Q1和功率MOSFET管Q2,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1将两个功率MOSFET管Q1和Q2的驱动能量互相传递以驱动这两个功率MOSFET管,控制MOSFET管S1和二极管D1、D2、D3将功率MOSFET管Q1和Q2的驱动电压箝位到一定值;所述功率MOSFET管Q1的栅极接二极管D1的阴极、控制MOSFET管S1的源极和变压器T1原边绕组N1的同名端;控制MOSFET管S1的漏极接供电电源Vc1的正极;变压器T1原边绕组N1的非同名端接控制MOSFET管S2的漏极;控制MOSFET管S2的源极接二极管D1的阳极、功率MOSFET管Q1的源极和供电电源Vc1的负极;功率MOSFET管Q2的栅极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和变压器T1副边绕组N2的非同名端;二极管D2的阴极接供电电源Vc2的正极;变压器T1副边绕组N2的同名端接控制MOSFET管S3的漏极;控制MOSFET管S3的源极接二极管D3的阳极、功率MOSFET管Q2的源极和供电电源Vc2的负极;控制MOSFET管S1的栅极和源极、控制MOSFET管S2的栅极和源极以及控制MOSFET管S3的栅极和源极接各自的控制驱动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
1、驱动速度快,并可以充分利用驱动能量提高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3010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码的中继协作传输方法
- 下一篇:在设备之间共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