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水膨胀充填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10300671.1 | 申请日: | 201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石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市王庄煤矿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E21F15/0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554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膨胀 充填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水体、铁路下(简称“三下”)采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充填 法采煤中使用的膨胀充填材料。
背景技术
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大小煤田遍布于全国各地。在煤田上方有数 量众多的建筑物、水体和铁路、高级公路,各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压煤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煤矿采煤方法主要采用村庄(城镇)搬迁、条带开采和充填开采这几种方法。
其中,按照充填材料和输送方式,矿山充填开采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干式充填:是将采集的块石、砂石、土壤、工业废渣等干式充填材料用人力、重力或 机械设备运送到待充填区域,形成可压缩的松散充填体。这样的充填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 高、采场充填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等缺点,而且充填效果不理想。
2、水力充填:是借助水力将尾矿充入井下采空区。其不足之处是:水力充填的充填材料 缺乏内聚特性,不能形成稳固自立的充填体,且采场需要大量脱水。
3、胶结充填:普遍采用硅酸盐水泥或其它胶凝材料添加到低浓度水砂充填料中,质量浓 度60%~68%,既提高了充填体强度,又易于实现输送。但该工艺在使用中存在料浆凝固慢、 离析分层、强度低且不均匀等现象,而且还具有井下脱水时胶凝材料及细粒级尾砂易流失, 井下废水、细泥污染环境,排水、排泥费用高,采场回采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对于煤矿充填来说,一般所用充填骨料主要为煤矸石、河砂、劣质土等固体废弃物,细 料一般为粉煤灰、高炉炉渣等。其不足突出表现为3个问题:1)充填料接顶困难,充填效果 差。由于膏体或似膏体料浆流动性差,很难保证充填均匀,尤其料浆固化后干缩30%左右, 难以达到控制地表沉陷的目的。2)输送成本高。煤矿资源不像金属矿体那样相对集中在较小 的范围,平面延展的范围通常很大,充填料需要长距离输送,采用泵送方式的膏体或似膏体 充填势必增加充填成本。3)煤矸石破碎成本增加充填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膨胀充填材料,目的是解决中厚以下煤层采空区充填的主动接顶和长距 离输送问题。
本发明具体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膨胀充填材料,是由粉煤灰、膨胀剂、延缓剂、速凝剂、固化剂和水组成的料浆; 其原料配比如下:
其固液比为1∶1.2~1.5,比重为1.35,膨胀率为10~30%。
所述膨胀剂是铝粉;所述延缓剂是石膏粉;所述速凝剂是铝氧熟料;所述固化剂是石灰、 水泥或其任意混合物。
本发明膨胀充填材料的制法,包括如下步骤:
1、粉煤灰浆预制:按照粉煤灰与水重量比1∶1.2~1.5,在搅拌下混合均匀备用。
2、固化剂浆制备:按照膨胀剂、延缓剂、速凝剂、固化剂和水重量比1∶1.2~1.5进行 径流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
3、料浆制备:粉煤灰浆和固化剂浆按照流量比15~25∶1连续进入搅拌槽内,搅拌均匀 即制成充填料浆。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具有膨胀性:膨胀率10%~30%,主动施压接顶充填采空区,有效控制地表无扰动。
2、流动性好:不需机械外力,达到自流。
3、初凝1.5~2小时,固化8小时强度达0.4MPa,24小时强度达1MPa,7天强度超过 1.5MP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实例只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能限 制本发明,在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相当的范围内,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
1、配比:粉煤灰300~400Kg,膨胀剂0.2~1Kg,延缓剂0.6~0.8Kg,速凝剂0.1~ 0.3kg/m3,固化剂30~100Kg。固液比为1∶1.2~1.5。
2、制法:按照粉煤灰与水重量比1∶1.2~1.5,在搅拌下混合均匀制成粉煤灰浆;按 照膨胀剂、延缓剂、速凝剂、固化剂和水重量比1∶1.2~1.5进行径流搅拌,搅拌均匀后制 成固化剂浆;粉煤灰浆和固化剂浆按照流量比15~25∶1连续进入搅拌槽内,搅拌均匀即制 成充填料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市王庄煤矿,未经淄博市王庄煤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3006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