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角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300565.3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施祖进;王志永;李楠;顾镇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0 | 代理人: | 贾晓玲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纳米角的合成技术,具体是一种碳纳米角的直流电弧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角是近年来发现的碳元素的新的同素异形体,它可以看成是由单层石墨卷曲而成,一端为角状闭口结构,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碳纳米角的直径一般为2-5纳米,长度为数纳米至数十纳米。碳纳米角通常聚集为直径为50-100纳米的球形聚集体,其角锥一端指向聚集体的外侧。碳纳米角的角锥状空心结构及独特形貌使其在催化剂载体、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药物输运载体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碳纳米角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碳纳米角的宏量制备最早由日本的Iijima S等人在室温下用激光法实现(Chem.Phys.Lett.,1999,309,165-170)。他们使用CO2激光器在Ar气氛中760 Torr压力下蒸发石墨棒,获得了高纯度的碳纳米角。由于激光法的成本较高,研究人员后来发展了碳纳米角的电弧法制备。电弧法是通过电弧放电蒸发石墨,使碳原子重新组合为碳纳米角。Sano N等人报道了以水或者液氮作为介质采用电弧法制备碳纳米角(J.Phys.D:Appl.Phys.,2004,37,17 20;Nanotechnology,2004,15,546-550),但该方法中水或液氮的使用,使得操作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空气、CO2、CO或CO/N2气氛中制备碳纳米角的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碳纳米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直流电弧法,用空气、CO2、CO或CO/N2混合气体作为反应气氛,所述反应气氛的压力为380--500Torr,制得碳纳米角。
所述直流电弧放电的电流为80--120A。
所述CO/N2混合气体中,CO和N2的体积比为1∶2--2∶1。
将制得的碳纳米角在空气中灼烧,除去无定形碳。
所述灼烧温度可为400--500℃。
所述灼烧时间可为30--60分钟。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和效果:
1)使用直流电弧法,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且能达到大量生产的要求。
2)产物的纯度高,经简单的灼烧纯化之后,纯度可达94%以上。
3)在各种气氛中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碳纳米角,在空气气氛中获得的产物为dahlia型碳纳米角,其一端为尖锐的角锥状结构(顶角约为20°)。在CO2、CO以及CO/N2的混合气体中获得的产物为bud型碳纳米角,与dahlia型碳纳米角相比,其端部较为平滑。
使用本发明方法,每天可生产碳纳米角数十克,其纯度在94%以上。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表明碳纳米角的直径约为2-5纳米,聚集成直径为50-80纳米的球形聚集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空气气氛下所得碳纳米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空气气氛下所得碳纳米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空气气氛下所得碳纳米角的热重及其微分曲线;
图4CO2气氛下所得碳纳米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CO2气氛下所得碳纳米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本发明的附图,更详细的描述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实施例一
采用电弧炉进行直流放电,电弧炉的炉壁用循环水进行冷却。分别采用光谱纯的石墨棒作为阴极和阳极,两极石墨棒的直径均为8mm。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电弧放电,气体压力为380Torr、电流为120A。阳极消耗完之后收集产物,在空气中于450℃灼烧1小时,得到纯度为94%以上的dahlia型碳纳米角。图1为所得碳纳米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中的小球为碳纳米角的聚集体,直径一般为50-80纳米。图2为所得碳纳米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到碳纳米角的聚集体以及碳纳米角端部的角锥状结构。图3为碳纳米角的热重及其微分曲线。产物在400℃以下没有明显失重,说明产物中不含无定形碳。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3005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电系统进行干扰电流补偿的方法以及干扰电流补偿装置
- 下一篇:显影剂供给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