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扎线机的夹线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300074.9 | 申请日: | 2010-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3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梁庆华;莫锦秋;王石刚;段雪厚;李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5B13/18 | 分类号: | B65B13/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扎线机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技术领域的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自动扎线机的夹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自动扎线机一般采用工作物转动,线直线进给的方法将线绕于工作物上,从而将工作物捆扎好。当一次绕线完毕并且线被切断后,需要重新对新线头进行夹持,从而为下一次扎线做准备。随着扎线机向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如何在扎线完毕后自动对线进行可靠地夹持向我们提出了难题。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162136.2,这是一项日本的中国专利申请,该技术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的夹线装置,该夹线装置对面线赋予张力。所述夹线装置具有安装推压侧夹线板及被推压侧夹线板的夹线轴,在夹线座上形成沿夹线轴的轴向贯穿的轴承孔。在所述夹线轴上形成有凸出部,该凸出部穿过所述轴承孔而从所述夹线座的后端部凸出。在所述凸出部上形成有限位构件,该限位构件用于在所述夹线座的后端部对所述夹线轴进行止推。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97234767.4,该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绕线机用夹线装置,包括支架、拉杆、夹线板、夹线弹簧等,在支架上固定有滑槽,滑槽内装有斜楔滑块,在斜楔滑块的下方固定有可上下移动的顶杆,在顶杆上套装有夹线板和夹线弹簧,其中夹线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顶杆上。
但是对自动扎线机用的夹线装置来说,上述的两种技术,不是结构相对复杂,就是难于满足自动扎线机工作物旋转、线直线进给的工作要求。为此,需要一种既能同时实现扎线机夹线功能,结构又尽可能简单的夹线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扎线机的夹线装置,利用凸轮和夹线机构的组合来实现自动夹线的功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空心轴、带轮、夹线机构、第一安装架、夹线凸轮和排线机构,其中:带轮与空心轴相连接,夹线机构与空心轴相连,夹线凸轮设置于第一安装架上,排线机构与夹线机构相连。
所述夹线凸轮为槽型凸轮。
所述的夹线机构包括:第二安装架、连杆、支撑架、止转块、第三安装架、随动器、顶杆、紧定座、压缩弹簧、衬套和夹线嘴,其中:支撑架和止转块设置于第二安装架上,连杆与支撑架相连,第三安装架一端与顶杆相连,另一端与随动器相连,紧定座和衬套分别与顶杆套接,顶杆和夹线嘴相连,压缩弹簧位于衬套和止转块之间,压缩弹簧套接在顶杆上。
所述夹线嘴包括转动夹块和固定夹块,其中:转动夹块与固定夹块活动相连。
所述固定夹块上设有凹槽,转动夹块一端设置于凹槽内,另一端与连杆相连。
所述的排线杆机构包括:连接杆、线引导座和工作头,其中:线引导座和工作头设置于连接杆上,工作头和夹线嘴相连。
所述工作头上设有开口槽和连线通孔。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满足自动扎线机工作物旋转、线直线进给的工作要求。通过控制夹线凸轮和排线机构的运动,就能控制自动夹线的时机,通过调节压缩弹簧的预压缩量,便可以调节线的夹紧力大小。本发明还具有工作稳定,可靠性高,易于控制的特点,是一个理想的扎线机专用夹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夹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排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夹线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空心轴1、带轮2、夹线机构3、第一安装架4、夹线凸轮5和排线机构6,其中:空心轴1设置在基座上,带轮2与空心轴1相连接,夹线机构3与空心轴1相连,第一安装架4与外部凸轮相连,夹线凸轮5设置在第一安装架4上,排线机构6分别与夹线机构3和外部排线凸轮相连,夹线凸轮5为槽型凸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3000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