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醛缩合产物的分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9672.9 | 申请日: | 2010-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2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和;郭浩然;包天舒;朱丽琴;解娜;冯静;王红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5/82 | 分类号: | C07C45/82;C07C47/21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唐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缩合 产物 分离 方法 | ||
1.一种醛缩合产物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醛经过缩合反应后得到反应产物(204),进入蒸馏塔(103)进行分离,在蒸馏塔(103)塔顶得到未反应的醛及水(206),在蒸馏塔(103)塔底得到富含反应产物不饱和醛的液流(205),富含反应产物不饱和醛的液流(205)经过第一泵(105)后以物流(211)采出;
所述蒸馏塔(103)装有第一、第二再沸器(104)、(106),
第一塔底液流(209)经过第二再沸器(106)进行换热,将加热后的物流(210)返回蒸馏塔(103),以用于蒸馏塔(103)再沸的热量;
第二塔底液流(207)经过第一再沸器(104)进行换热,经过加热的塔底液流(208)返回蒸馏塔(103),以用于蒸馏塔(103)再沸的热量;
所述第一再沸器(104)的热量来源来自氢甲酰化部分反应热,或来自缩合反应器的反应热,或来自醛气相加氢反应器的部分反应热,或来自醇蒸馏塔塔顶物流的冷凝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醛缩合产物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沸器(104)的热量来源来自氢甲酰化部分反应热是指:由反应器(102)采出的氢甲酰化反应液(201)通过第二泵(101)以物流(202)进入设置在蒸馏塔(103)塔底的第一再沸器(104),在第一再沸器(104)中与第二塔底液流(207)进行换热以回收氢甲酰化反应液中的热量,经过加热的塔底液流(208)返回蒸馏塔(103);而经过换热后的氢甲酰化反应液(203),返回氢甲酰化反应器(102)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醛缩合产物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沸器(104)的热量来源缩合反应器的反应热是指:由缩合反应器采出的缩合反应液(201)通过第二泵(101)以物流(202)进入设置在蒸馏塔(103)塔底的第一再沸器(104),在第一再沸器(104)中与第二塔底液流(207)进行换热以回收缩合反应液中的热量,经过加热的塔底液流(208)返回蒸馏塔(103);而经过换热后的缩合反应液(203),返回缩合反应器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醛缩合产物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沸器(104)的热量来源醛气相加氢反应器的部分反应热是指:气化的醛与氢气混合物(301)与来自压缩机(108)压缩回收的氢气(307)混合后形成混合物(302),并进入加氢反应器(107),经过加氢反应后的产物(303)进入蒸馏塔(103)塔底第一再沸器(104),在第一再沸器(104)中与第二塔底液流(207)进行换热以回收加氢反应物流中的热量,经过加热的塔底液流(208)返回蒸馏塔(103);而经过换热的加氢反应产物(304)进入第一换热器(110)进行进一步冷却,冷却后的物流(305)为气液混合物,冷却后的物流(305)进入闪蒸罐(109)后进行气液分离,气相主要为未反应氢气(306),通过压缩机(108)的压缩返回加氢反应器(107),液相作为加氢后的产物粗醇(308)采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醛缩合产物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沸器(104)的热量来源醇蒸馏塔塔顶物流的冷凝热是指:粗醇物流(401)进入带有第三再沸器(112)的醇蒸馏塔(111)进行蒸馏分离,塔底得到以高沸物为主的物流(406),经过第三泵(113)后作为废液(407)排出;
在醇蒸馏塔(111)塔顶得到的高温气相物流(402)进入蒸馏塔(103)塔底第一再沸器(104),在第一再沸器(104)中与第二塔底液流(207)进行换热以回收高温气相物流(402)中的热量,经过加热的塔底液流(208)返回蒸馏塔(103);而经过换热的醇精馏塔(111)塔顶物流(403)再经过第二换热器(114)的冷凝,冷凝后的液流(404)分为两部分,一部作为回流(405)通过第四泵(115)返回醇蒸馏塔(111)塔顶,另一部分作为产品(408)采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967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