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污染地表水深度净化组合工艺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8530.0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3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廖日红;申颖洁;战楠;李其军;高振宇;孟庆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郭佩兰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地表水 深度 净化 组合 工艺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受污染地表水深度净化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层滤料高效生物滤池反应器(2)、生物强化缺氧生物滤池反应器(3)、混凝沉淀池(4)、臭氧接触池(5)和好氧生物强化活性炭滤池反应器(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进水泵(8)、臭氧发生器(19)和鼓风机(38);
其中,该进水泵(8)的入水口(101)连接受污染水源,其出水口(102)连接位于所述多层滤料高效生物滤池反应器(2)底部的入水口(103);该多层高效生物滤池反应器上部的出水口(104)与所述生物强化缺氧生物滤池反应器(3)底部的入水口(105)连接;位于生物强化缺氧生物滤池反应器上部的出水口(106)与位于所述混凝沉淀池(4)中部的入水口(107)连接;该混凝沉淀池上部的出水口(108)与所述臭氧接触池(5)底部的入水口(109)连接;位于臭氧接触柱池上部的出水口(110)与位于所述好氧生物强化活性炭滤池反应器(3)上部的入水口(111)连接;
该多层滤料高效生物滤池反应器(2)内部具有聚丙烯悬浮填料(201)和多孔悬浮型表面亲水性改性聚氨酯填料(202),两种填料间隔填充,各填充5~7层,每层的厚度分别为0.03m~0.05m和0.10~0.12m,填料层总有效高度为0.6m~1.2m;运行初期填料内部投加高效工程菌剂,投加比例为4~10g菌剂/L;该多层滤料高效生物滤池反应器(2)底部具有进气口,该进气口连接鼓风机(38);
该生物强化缺氧生物滤池反应器(3)内部具有多孔悬浮型表面亲水性改性聚氨酯填料(202),填料层总高度为0.6m~1.5m;运行初期填料内部投加高效工程菌剂,投加比例为4~10g菌剂/L;生物强化缺氧生物滤池反应器(3)底部具有进气口,其连接鼓风机(38);
该混凝沉淀池(4)内的污水中添加混凝剂;
该臭氧接触池(5)底部具有微孔曝气头(21),微孔曝气头与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臭氧发生器(19)连接;臭氧接触池(5)池壁内侧具有间隔交错设置的导流板(22),各导流板平面平行于水平方向,导流板高差间隔0.06m~0.1m;臭氧接触池(5)顶部具有排气口(18);该臭氧接触池(5)的有效高度为0.8m~1.4m;
该好氧生物强化活性炭滤池反应器(6),内部填充柱状活性炭填料(20),填料层厚度为0.8至1.5m;反应器底部具有微孔曝气头(27),曝气头(27)连接鼓风机(38);运行初期活性炭填料内部投加高效工程菌剂,投加比例1.2~2g菌剂/L。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悬浮填料(201)形状为球状或环状,其湿密度为0.5g/cm3~0.8g/cm3,空隙率为0.85%~0.95%,比表面积为80m2/m3-160m2/m3;所述多孔悬浮型表面亲水性改性聚氨酯填料(202)的湿密度为0.6~1.2g/cm3,持水量为2000%-3000%,比表面积为80m2/g-150m2/g。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碘值为850~1000mg/g,亚甲基蓝值>120mg/g,强度>92%,比表面积>850m2/g,总孔容积>0.8cm3/g,粒径为3.0mm~4.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清水池(7)和反洗回流泵(31);该清水池入水口(113)与所述好氧生物强化活性炭滤池反应器的出水口(112)相连接;该清水池的一个出水口(114)经反洗回流泵(31)分别连接所述多层滤料高效生物滤池反应器(2)底部的反洗入水口(301)、生物强化缺氧生物滤池反应器(3)底部的反洗入水口(302)和好氧生物强化活性炭滤池反应器(6)底部的反洗入水口(3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853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