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β-甘露聚糖酶的方法及专用菌株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97135.0 | 申请日: | 201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 发明(设计)人: | 马延和;朱泰承;游丽金;李寅;薛燕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19 | 分类号: | C12N1/19;C12N15/56;C12N9/42;C12N15/63;C12R1/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甘露 聚糖 方法 专用 菌株 | ||
1.一种重组菌,是将β-甘露聚糖酶的编码基因导入出发菌株,得到的重组菌;所述β-甘露聚糖酶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中第7-1407位核苷酸所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β-甘露聚糖酶的编码基因是通过重组载体导入出发菌株的;所述重组载体为如下(1)或(2)或(3)所示:
(1)将SEQ ID NO:1所示DNA片段插入pAO815alpha的XhoI和EcoRI酶切位点间,得到的重组载体,记作pAOα-1sman;其中,XhoI酶切位点位于SEQ ID NO:1所示DNA片段的5′端上游,EcoRI酶切位点位于SEQ ID NO:1所示DNA片段的3′端下游;
(2)用BamHI/BglII双酶切pAOα-1sman,回收2932bp片段;用BamHI单酶切pAOα-1sman,回收载体大片段;将所述2932bp片段和所述载体大片段连接,得到的重组载体,记作pAOα-2sman;
(3)用BamHI/BglII双酶切pAOα-2sman,回收5864bp片段;用BamHI单酶切pAOα-2sman,回收载体大片段;将所述5864bp片段和所述载体大片段连接,得到的重组载体,记作pAOα-4sman;
所述pAO815alpha按照如下方法得到:将载体pPICZα用SacI/EcoRI双酶切,收集1000bp片段;用SacI/EcoRI双酶切载体pAO815,回收载体大片段;将所述1000bp片段和所述载体大片段连接,得到的重组载体即为pAO815alpha;
所述出发菌株为酵母菌,优选为毕赤酵母菌,再优选为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GSl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组菌,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菌为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4SMAN,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95。
4.一种制备β-甘露聚糖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重组菌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得到β-甘露聚糖酶;将发酵容器内的所有物质记作发酵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为用于培养毕赤酵母菌的培养基,且其中含有甘油;
所述发酵培养依次按照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一:包括如下步骤:从接种开始培养至发酵体系中的甘油耗尽;
阶段二:包括如下步骤:在发酵体系中的甘油耗尽时,开始流加甘油或甘油溶液,培养至发酵体系的OD600值达到200-350或200或250或320或350,停止流加甘油或甘油溶液;
阶段三:为如下1)或2)所示:
1)包括如下步骤:在发酵体系中的甘油耗尽时,向发酵体系中加入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水溶液或甲醇或甲醇溶液,进行诱导表达;
2)包括如下步骤:在发酵体系中的甘油耗尽时,将发酵体系的温度调至26℃~29℃或26℃或27℃或28℃或29℃,向发酵体系中加入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水溶液或甲醇或甲醇溶液,进行诱导表达;
所述甘油溶液由甘油、PTM1溶液和水组成;所述甲醇溶液由甲醇、PTM1溶液和水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水溶液中,山梨醇与甲醇的质量比为1∶20~1∶5或1∶20或1∶10或1∶5。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山梨醇与甲醇的混合水溶液中,山梨醇的浓度为36g/L-144g/L或36g/L或72g/L或144g/L,甲醇的浓度为720g/L。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段一和所述阶段二中的培养在pH值为6.0、温度为30℃、溶氧为30%以上的条件下进行;
所述阶段三中的1)中,诱导表达在pH值为6.0、温度为30℃、溶氧为30%以上的条件下进行;
所述阶段三中的2)中,诱导表达在pH值为6.0、温度为26℃~29℃或26℃或27℃或28℃或29℃、溶氧为30%以上的条件下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713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溶磷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辣椒油树脂中罗丹明B的去除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