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内燃机的机油分离水和燃料的加热空气辅助膜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6960.9 | 申请日: | 201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2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G·莫杜克霍维奇;A·M·曼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3 | 分类号: | F01M11/03;B01D61/3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宋宝库;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机油 分离 燃料 加热 空气 辅助 装置 | ||
1.一种从循环机油流中去除至少一种可蒸发污染物的方法,所述循环机油流用于对工作的内燃机中的发动机部件进行润滑,发动机的操作利用感测循环机油温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来管理,该方法包括:
将至少一部分含污染物的机油流转移到设置成用于接收发动机润滑油流的第一膜区域,所述膜具有一定厚度并且具有第一和第二相对表面,以及使所述机油流部分流过第一膜区域的第一表面,机油流接合第一膜区域的第一表面,使得一些污染物离开机油流并且穿过第一表面到达第一膜区域的第二表面;
使来自第一膜区域的第二表面的污染物与预定温度的加热空气流接触;以及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使含污染物的机油持续循环通过第一膜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加热空气流通过所述膜的第二表面以接触此表面上的污染物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污染物包括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污染物包括碳氢化合物燃料物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污染物是水,而第二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燃料物质,水污染物通过从第一膜区域的第一表面穿过到第一膜的第二表面而离开机油流,而碳氢化合物燃料物质通过从第二膜区域的第一表面穿过到第二膜的第二表面而离开机油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从第一膜区域去除的水和从第二膜区域去除的碳氢化合物燃料物质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被独立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加热空气使用发动机废热加热。
8.一种从工作的内燃机中去除水和燃料物质的方法,机油流在内燃机中循环从而用于润滑发动机部件,水和燃料物质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进入机油,发动机的操作利用感测循环机油温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管理,该方法包括:
将至少一部分含水和含燃料的机油流转移到第一膜区域和第二膜区域,每个膜区域设置成用于接收发动机润滑油流,并且所述膜具有一定厚度并且具有第一和第二相对表面,以及使所述机油流部分流过每个膜区域的第一表面,机油流接合第一膜区域的第一表面,使得一些水离开机油流并且穿过第一表面到达第一膜区域的第二表面,机油流接合第二膜区域的第一表面,使得一些燃料物质离开机油流并且穿过第一表面到达第二膜区域的第二表面;
使得来自第一膜区域的第二表面的水接触处于一定温度的加热空气流,用于促进水通过第一膜以及从膜中去除水;
使得来自第二膜区域的第二表面的燃料物质接触加热空气流,用于促进燃料物质通过第一膜以及从膜中去除水;以及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使含水和含燃料的机油持续循环通过第一和第二膜区域。
9.一种去除液体混合物的至少一种可蒸发成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使液体混合物的至少一部分与膜的第一表面接触,所述膜具有一定厚度并具有第一和第二相对表面,且所述膜被选定成允许所述成分通过从而被去除,但是基本上不允许混合物的其他成分通过;
在要被去除的成分中穿过所述膜的厚度形成浓度梯度;以及
使得处于预定温度的气流通过所述膜的第二表面。
10.一种置于内燃机的发动机油润滑系统内的发动机油流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容纳于壳体内的膜,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用于接收含水和含燃料物质的发动机润滑油流,而第二开口用于释放清除了水和清除了燃料物质的机油流;
所述膜包括第一膜区域和第二膜区域,每个膜区域设置成和适用于接收发动机润滑油流并且具有一定厚度及第一和第二相对表面,每个膜区域的第一表面设置成和适用于机油流接合第一膜区域的第一表面,使得一些水离开机油流并且穿过第一表面到达第一膜区域的第二表面,而第二膜区域的第一表面设置成和适于使得一些燃料物质离开机油流并且穿过第一表面到达第二膜区域的第二表面;
所述装置还包括允许加热空气进入壳体的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包括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用于将进入的加热空气分成至少两股气流;
第一股气流被引导从而至少到达第一膜区域的第二表面,而第二股气流被引导从而至少到达第二膜区域的第二表面;
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第一股气流和第二股气流离开的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696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延迟标定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中央空调冷却塔弯头式消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