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浓有机废水的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6447.X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2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彭海珠;刘正;龚小芝;赵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唐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废水 预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浓有机废水的预处理方法,适用于炼制高硫高稠原油加工沥青所产生的电脱盐废水的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减少,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石油化工工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每年要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水,其中含有许多有毒有机污染物,尤其随着炼制原油的劣质化,高硫高稠油的炼制,使得沥青生产装置产生的废水,尤其是电脱盐废水中有机物含量增高,经过分析主要为烷烃类、苯类及其他杂环芳香烃类等的有机物。因此该废水的水质特点是有机物浓度高、难降解、难生化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难度很大,出水COD不能达标。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电解法、高级氧化、湿式氧化、生化方法等,采用电解法、高级氧化、湿式氧化方法,处理方法复杂,或是系统压力和温度高,处理成本高;而生化方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进水有机物浓度高,并且可生化性差,因此单独采用生化方法处理,出水COD不能达标。
目前针对这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还没有非常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但针对此种废水可生化性差的水质特点,可以采用相应的预处理方法,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从而采用预处理+生化的组合工艺来保证废水的达标排放。文献1(马敬环,李强.电絮凝法处理含聚采油污水的研究,天津;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9,24(4),56~59)中,采用了电解法处理含聚采油污水,但是只对其废水的COD有50%的去除率,而对废水的可生化性没有提高。
因此选取适用的预处理方法是处理此种废水的关键。废水经过预处理,可生化性提高后,即保证了后续生化系统的处理效果。随着国内炼化企业炼制原油的劣质化。产生的此类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达标将势在必行,因此开发合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预处理技术拥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炼制高硫高稠油所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有烷烃类、苯类、萘类及其他杂环芳香烃类等有机物,并且有机物浓度高、难降解、难生化,因此需要选取适用的预处理方法,提高该废水的可生化性。
本发明处理的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并且可生化性差,采用常规生化方法不能达标排放,采用高级氧化方法工序复杂、且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这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方法,能够针对这种高浓度有机废水(COD为1500~2000mg/L,B/C<0.1),去除60%以上的COD,并提高该废水的可生化性,B/C>0.3,为废水的进一步生化处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预处理方法,所述高浓度有机废水为炼制高硫高稠油所产生,所述高浓度有机废水的pH为8~10、COD为1500~2000mg/L,BOD为2~10mg/L,BOD/COD(简称B/C)<0.1,所述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预处理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来水水质的pH值投加酸,调节废水至pH值6~7。
(2)微电解氧化:废水过电解氧化池,电解氧化池由铁-碳电极组成,电极电压8~12V,极板间距2.5~4cm,池中加入H2O2 500~800mg/L,废水在反应池中停留4-6小时。电解池铁电极经电解后产生Fe2+,一部分Fe2+做为H2O2氧化的催化剂,将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分子断链,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一部分Fe2+与水中的OH-反应,生成Fe(OH)2作为絮凝剂。对溶液体系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后沉降去除,废水在反应池中停留4~6h,即可达到反应平衡。
(3)经过微电解氧化的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进入后续生化系统。
在具体实施时优选:
在步骤(1),所述酸为HCl,调节所述高浓度有机废水的pH为6.3~6.5。
在步骤(2),按照质量比H2O2∶COD=0.2~0.4∶1的比例加入H2O2。
在步骤(3),沉淀池采用斜板沉淀池。表面负荷100m3/m2.d,停留时间为4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64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氨基-6-甲基哒嗪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舾装件吊装用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