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拉法生长单晶硅中利用氮-氩混合气体除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2543.7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9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江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国庆 |
主分类号: | C30B27/02 | 分类号: | C30B27/02;C30B29/06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3 | 代理人: | 毛东明 |
地址: | 324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拉法 生长 单晶硅 利用 混合气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屈于半导体分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生产、分离单晶硅时的一种利用氮-氩混合气体除杂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单晶硅棒(碇)的生产办法基本上还是用传统的单晶炉直拉式来生产单晶硅棒(碇)的,用单晶炉直拉式生产单晶硅棒(碇)过程中会存有多种杂质,这当中就有氧、碳、氮、氢和一些金屈元素杂质,其中氧是直拉法生长单晶硅中的主要杂质,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氧杂质主要是硅熔体与石英坩埚作用生成的,其机理为:在硅的熔点附近,高温的硅熔体(1420℃)和石英坩埚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Si+SiO2→2SiO
生成的SiO进入到硅熔体中,在单晶的拉制过程中,晶转和埚转会对熔体的对流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熔体本身的热对流,因此,进入硅熔体中的SiO会被输送到熔体的表面,此时大部分的SiO(99%)会在熔体表面,到达硅熔体表面的SiO以气体形式挥发,然后被拉制单晶过程中加入的惰性气体带走,剩余的SiO(1%)会在硅熔体中分解,以氧原子形式存在于熔体中,如下所示:
SiO→Si+O
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在随后的生长拉仲过程中进入硅单晶,最终以间隙原子状态存在,形成Si-O-Ri键。同时氧还会与硅晶体上的空位结合,使氧与硅晶体上的空位结合形成位错、点缺陷、层错等微缺陷;因此在单晶炉直拉式生产单晶硅棒(碇)的过程中人们大多采用在真空、低压的环境中加入惰性气体,使之整个单晶生长过程处在真空、低压的环境和加入惰性气体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拉晶的。
通常在加入惰性气体时,有的是采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的,用氮气作保护气体时,在过程中生成的氮化硅能钉杂位错,可以提高金屈硅的机械强度,并能降低单晶硅的一些微缺陷;但氮气在1000℃以上时,能与硅结合生成氮化硅。其反应过程:
3Si+2N2=Si3N4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Si3N4颗粒存在于晶体的晶界上,或者产生于固液界面上,由于氮化硅颗粒的介电常数和硅基体不同,这样就会影响到成品单晶材料的电学性能。如果氮化硅颗粒在固液界面上形成,还会导致细晶的产生,增加晶界数目和总面积,最终也会影响到成品单晶材料的电学性能。
另一种是在拉晶过程中加入惰性气体氩,过程中将氩气以一定速度吹入反应炉,并迅速抽走,这些气体可以携带走炉内反应所产生的气体,从而加速SiO的蒸发,随着SiO的蒸发量增大使之降低硅熔体中的氧含量,但是用这种办法也无法根本上消除溶解氧对硅晶体的影响;所以加入以上两种惰性气体的办法都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提高直拉法生长单晶硅中的除杂效果、提高硅单晶的品质,达到高质量的单晶的生长,本发明采用在高纯度的氩气中加入微量的氮气,用它们的混合气体来作保护气体,克服了以单一氩气或单一氮气作保护气体的不足之处,以去除直拉法生长单晶硅中的主要杂质氧,达到高质量的单晶的生长,提高了硅单晶的品质。
因为微量的氮在晶体硅中主要以氮对形式存在。这种氮对有两个未配对电子,和相邻的两个硅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中性的氮对,对晶体硅不提供电子,在硅中不呈施主特性,通常也不引入电中心。
氮还能与硅熔体中的氧起作用,生成氮氧复合体,减少硅熔体中氧含量。氮氧复合体是一种浅热施主,是一种单电施主,可以为晶体提供电子;但是,在硅中氮氧复合体浓度不高,一般低于(2~5)×10-14,而且可以消除。
微量的氮在1000℃以上的高温时很容易与硅起反应,反应生成的氮化硅能钉杂位错,而且不致使位错沿滑移面移动或延仲,同时还能增强金屈硅的机械强度;因此掺氮作保护气体的关键是控制氮的含量和用量。
氮-氩混合气体使炉内保持低压、惰性气氛;混合气体以一定速度吹入反应炉,并迅速抽走,促使SiO的蒸发,随着SiO的蒸发量增大而降低硅熔体中的氧含量;加大混合气体的流速,能使反应气体、反应粉末和反应液体迅速排出单晶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国庆,未经江国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5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