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自主打击能力的安全防御装置及安全防范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2540.3 | 申请日: | 201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8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邱亮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亮南 |
主分类号: | G08B13/00 | 分类号: | G08B13/00;G08B15/00;G08B1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自主 打击 能力 安全 防御 装置 防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防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自主打击能力的安全防御装置及安全防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已公布的标准看,均没有关于非致命主动打击系统的独立标准,现行的各项具体标准中也没有独立章节的或者专门的条款对于“非致命主动打击系统”予以描述或规范。
现有的专利以及公开文件所表述的安防装置及系统,均只体现“入侵探测”和“入侵预(报)警”等理念,而没有涉及自主打击的概念;现有安全防范报警系统的功能定义为:发现/恐吓/阻滞/延缓。其中探测器——发现、传统的声光警示——恐吓、物理防护实体——阻滞、上述综合——延缓。
现有的高压电网/脉冲电子围栏等产品(系统)只有被动的反击能力,其反击局限在产品固有形态的部位上,容易被避让或隔离;在外界制约性条件下(人为或非人为短路),系统反击能力很容易被破坏(解)。
现有的非致命的杀伤/限制性武器有气压抓捕网、次声波/声波/电磁波发射装置等,这些装置有的不具备多次重复使用的条件;有的不具备安装、调试便利性;同时也都不具备技术与价格的普及性。这些装置也没有作为与入侵探测装置构成联动系统的表达。
因此需要构造一种与入侵探测系统或产品联动的具有打(攻)击能力的安全防范系统,采用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介质,通过本技术装置的作用,对于入侵者产生非致命杀伤的打击,使其产生疼痛、惊吓等感觉,从而延缓直至使其放弃进一步的入侵行动;或者在阻缓其行动的过程中,由安保人员赶到现场处置;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打击介质或打击物体内包藏的介质中添加某些非致命物质,在实施有效击打的同时,产生其他的附加的如染色、昏睡、对于皮肤/呼吸/嗅觉等系统强烈刺激等作用,进一步迫使入侵者放弃或延缓入侵行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主打击能力的安全防御装置及安全防范系统。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自主打击能力的安全防御装置,其包括具有信号连接的入侵探测装置、接收及控制装置和主动打击装置,所述主动打击装置包括实现高压介质准备的高压介质提供装置、泄放装置、打击物导向装置,所述高压介质提供装置与打击物导向装置连接,所述泄放装置设置在高压介质提供装置与打击物导向装置之间的连接处或设置在打击物导向装置出口,该入侵探测装置发现入侵之后,将入侵信号传输到接收及控制装置,该接收及控制装置输出相应信号控制泄放装置触发打击。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该高压介质提供装置包括高压介质容器、增压装置和介质补充通道,所述高压介质容器与增压装置出口连接,增压装置的进口连接介质补充通道,且该增压装置、泄放装置与接收及控制装置具有信号连接,该入侵探测装置发现入侵之后,将入侵信号传输到接收及控制装置,该接收及控制装置输出相应信号控制泄放装置触发打击。
其采用的打击介质可以是高压气体或液体,例如受压空气/蒸汽/各类天然或人工提纯或混合的受压液化气体等;又例如是受压水/油/含功能性物质(染色/麻醉/刺激等)的液体;再例如是利用高压气/液体驱动的具有柔软表面的固体物质。
相应地,该增压装置可以为液体泵或气体泵。该介质补充通道为气体管道或液体管道或空气输入口。
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高压介质容器内的压力检测装置,用以检测高压介质容器内压力状况,该压力检测装置与接收及控制装置具有信号连接。
该打击物导向装置可以设置在指向受控转动的装置上,使打击物导向装置的指向受控转动。
该具有自主打击能力的安全防御装置进一步包括远控装置,该远控装置(通常包含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是监控中心的计算机,其与接收及控制装置具有信号连接。
上述接收及控制装置是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控制枢纽,该接收及控制装置与入侵探测装置/远控装置/压力检测装置/泄放装置/增压装置/打击物导向装置的指向受控转动装置等具有信号连接。
最简单的接收及控制装置就是导电连线,比如入侵探测装置与泄放装置之间采用导线直接连接,采用此种配置时,入侵探测装置的报警信号可直接控制泄放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亮南,未经邱亮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竿轮座后盖
- 下一篇:抗黄变增强热塑性聚酯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