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浮球多封逆止地漏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2416.7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6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华;贾立蓉;杨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川路塑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杨刚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球多封逆止 地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面排水地漏,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浮球多封逆止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一般是安装在室内地面的排水通道口,其主要作用是排放地面积水、防止杂质进入卫生间的排水通道内造成堵塞,以及避免排水通道中污废水的异味反溢到室内,传统的地漏分为钟罩式水密封和机械密封两大类,其中应用的比较普遍的是钟罩式水密封地漏,由于其内部的水封较浅,使其存水量少,在地面无水流入时,容易发生干涸,失去密封作用,使排水管中的异味沿地漏进入室内,且其功能较为单一,而钟罩式水密封地漏其内部的水封为单层水封,单层水封根据其内部的密封垫板闭合原理的不同,主要分为磁力型与弹簧型,其中磁力型地漏其闭合的方式是利用磁铁的磁力吸附,但是由于其地面水质很差,污水中含铁的杂质会吸附在磁铁上,一段时间后,杂质会影响磁铁与密封垫的接触,导致地漏中的密封垫无法闭合,失去密封功能;弹簧型中的弹簧由于长期与废水接触,容易锈蚀,影响其弹性,最后同样会导致密封垫无法闭合。针对上述不足,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密封性更好的双封地漏,通过两个密封端的相互配合基本杜绝了排水管内异味,但是结构普遍较为复杂,如中国专利200520091467.8中公开的一种双封地漏,其中主要通过上下两层的密封形式,采用水封体及与水封体相配合的环形槽渠与防反溢阀两个不同结构的密封端,但是由于其两个密封端的结构不同,在实际使用中两个密封端不具有密封一致性,在地漏长时间持续排水后容易造成其中一个密封端失去作用,影响地漏的双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密封效果好的一种浮球多封逆止地漏。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浮球多封逆止地漏,包括中空的壳体与盖板,盖板置于壳体顶部并与其紧密接触,盖板的中心附近设置有入水口,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壳体内设置有水封室,所述的水封室置于水封体内部,水封体固定在壳体的内侧并与壳体之间有间隙;水封室的顶部外沿固定在壳体内侧,且其高度高于水封体,并与水封体之间有间隙;水封室的顶部有圆形进水口,底部有圆形排水口,且进水口与排水口的位置相互错开,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水封室的顶部以进水口为中心向下凹陷,其内部还固定有隔板,隔板与水封室底部之间有间隙,且呈半封闭状,隔板将水封室分为至少两个相互连通的密封腔,一个密封腔与水封室顶部的进水口相连通,另一个密封腔与水封室底部的排水口相连通,且每个密封腔内都置有空心密封浮球,空心密封浮球的中心截面直径大于进水口与排水口的直径。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水封室顶部与壳体内侧之间有密封圈。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空心密封浮球是由聚氯乙烯空心浮球加工制成。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壳体、盖板、水封体与水封室是由聚氯乙烯加工制成。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水封室上的进水口与排水口上有密封圈。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密封圈外侧上有环形横截面呈锥形的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壳体、水封体与水封室三者之间均存在间隙,当地面的污水随盖板首先进入壳体再进入水封室,然后排入水封室与水封体之间的间隙内,待间隙中积水的水平面高于水封体的高度后则溢出,溢出的污水排入水封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隙中,最后由出水口流出至排水管道中,在整个过程中水流在地漏中呈逆向流走,使污水中的杂质不易进入排水管道中造成堵塞。并且当排水结束后地漏内的水封室内会有积水,积水的高度与水封体的高度相等,此时在浮力的作用下浮球会堵住进水口,当水封室内的水干涸后,另一个浮球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堵住排水口,因此无论地漏在何种状态下,水封室内都有一浮球堵住其进水口或排水口形成有效密封,另外密封圈也可增加其密封性,同时地漏整体采用聚氯乙烯加工制成,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可延长地漏的使用寿命,且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适于工业化生产,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川路塑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川路塑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4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