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前放电负离子避雷针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2252.8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2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兴杰;陈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兴杰;陈志鹏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T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前 放电 负离子 避雷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前放电负离子避雷针,特别指的是一种能产生负离子团的提前放电负离子避雷针。
背景技术
雷电形成的先决条件有两点:其一是带电云团,其二是放电通道。当雷电云形成的时候,云层与地面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电场,电场的强度随着云中电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如果在云层和地面之间引一根导线,那么由于强电场的作用,出现强烈的放电现象,在此放电过程中,随着正、负电子的逐渐中和,电场强度也逐渐减弱,直到消失。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使云中的电量减少,从而降低雷电风险。自然界存在的雷电,是以空气作为介质,在正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由于空气中存在一定量的杂质和微量的游离离子成分,因此,当雷电云对地的电场大于空气的击穿临界值时,空气会被电场完全电离,形成一个雷电通道,即电子流,从而完成雷云放电。
从雷击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是附着在空气中的游离离子形成了雷电的放电通道,那么空气中的游离离子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
1、空气中浮游的粒子。由于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微粒,这种微粒一般都带有导电性。例如调查 显示,在一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雷击发生的机率远大于空气质量高的地区。因此空气中浮游粒子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越高,空气的导电性就越好。
2、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我们知道,纯净的水,是相对绝缘的,但是,在空气中的水汽,由于与浮游的粉尘相互结合,形成一些电离水粒子,增加了空气中水气的容量,提高空气的湿度,因此,增强了空气的导电性。
3、空气中自由电子的含量。空气中的各种粒子,在温度,湿度,以及粒子运动等复杂的因素影响下,会自然游离出一些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在不断产生与消失过程中,空气在某一状态下,始终保护一定的游子电子,从而使空气的导电性提高。
为了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不受雷电的伤害,要让雷电按照人们的“意愿”,向着指定的地方发生,那么就必须提高该地方的空气导电性。从上述的雷电产生及放电的原原理分析,要增加某地方空气的导电性,则需增加上述三要素中的任意一种。假设增加自由电子和粒子,那么空气质量就会被降低,我们不可能牺牲空气质量来引雷;假设增加水汽,成本过大,这只能由天气自然进行调节,因此,如何增加空气中离子含量,就成了我们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作出了以下技术解决方案。
大量的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表明,雷击往往是发生在一些深山,山坳,河边,湖边,每年,全球由于雷击引发的森林火灾就达数万起。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大量研究分析,以及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我们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在这些地方,由于水汽及温差、压力等的作用,空气被电解,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而正是这些负离子的存在,使空气的“导电性”大大增加,从而给雷电的放电创造了通道。
如图(1),本发明由针尖1、支撑杆及连接螺纹2、集热球3、集热环4、料斗5、负离子剂6对流通道7、固定环8、散热孔9组成,针尖1为最高的部分,作为引雷装置,下面是集热球3与集热环4,在自然光的作用下,集热球3与集热环4采集大量热量,并分别将热传导至针尖1以及料斗5,固定环8是用来固定集热球3及集热环4的机械结构。在料斗5的内部放置一种特殊负离子材料,这种材料含Al、Na、Fe、Mg、Li的环状结构硅酸盐,化学式:NaR3Al6[Si6O18][BO3]3(OH,F)4,这种材料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因此在有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即使微小的变化)即能引起成分晶体之间的电势差,这静电高达100万电子伏特,从而使空气发生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附着在邻近的水和氧气分子中,并使这些水和氧气分子转化为空气负离子,在正常情况下,每秒钟释放的负离子浓度为3000-20000pcs/cm3,而当雷云经过时,由于气压以及电场作用的影响,可以达到30000pcs/cm3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兴杰;陈志鹏,未经吴兴杰;陈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2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