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媒体流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2057.5 | 申请日: | 201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6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何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媒体 处理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媒体流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为移动设备的多媒体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息交互平台;例如:手机的宽带上网、视频通话以及手机的网络电视等等。在与网络侧服务器进行多媒体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所述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能够按照其用户选择的分辨率规格、声音设备属性等多媒体属性来播放所述多媒体信息。对于网络侧而言,网络服务器也相应的按照其预设的格式对用户请求的多媒体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多媒体下发给所述用户的手机或者其移动设备。
在实现所述多媒体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的屏幕分辨率和屏幕尺寸、声音设备属性以及多媒体编解码技术等等多媒体属性信息没有统一的规定,所以使得网络侧服务器只能按照其自身预设的格式以及压缩算法进行多媒体流的处理。这样,所述用户的手机或者移动设备的多媒体属性信息与所述网络侧服务器的多媒体流处理格式以及压缩算法不相匹配,从而容易造成网络带宽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媒体流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实现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媒体流的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移动设备,网络侧服务器获取用户识别卡中存储的多媒体属性信息;
根据所述多媒体属性信息,所述网络侧服务器选择与所述移动设备对应的多媒体流的处理方式;
所述网络侧服务器将所述移动设备的标识与所述选择的多媒体流的处理方式进行关联存储,使所述网络侧服务器按照所述选择的处理方式进行多媒体流处理。
一种网络侧服务器,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用于通过移动设备,获取用户识别卡中存储的多媒体属性信息;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媒体属性信息,选择与所述移动设备对应的多媒体流的处理方式;
关联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移动设备的标识与所述选择的多媒体流的处理方式进行关联存储,使所述网络侧服务器按照所述选择的处理方式进行多媒体流处理。
一种移动设备,包括:
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用户识别卡发送读取设备多媒体属性信息请求消息,并将所述读取到的多媒体属性信息发送给网络侧服务器;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识别卡发送的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其中,所述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中携带的多媒体属性信息。
一种用户识别卡,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移动设备发送的读取设备多媒体属性信息请求消息;
信息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多媒体属性信息;其中,所述多媒体属性信息至少包括:所述移动设备屏幕宽度、所述移动设备屏幕高度、所述移动设备屏幕的色彩深度、视频解码兼容性、音频解码兼容性、声道参数以及浏览器版本信息中的一种;
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给所述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中携带的多媒体属性信息。
一种多媒体流的处理系统,包括:用户识别卡、移动设备和网络侧服务器;
所述用户识别卡,用于接收所述移动设备发送的读取设备多媒体属性信息请求消息;并将其存储的多媒体属性信息通过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发送给所述移动设备;
所述移动设备,用于向所述用户识别卡发送读取设备多媒体属性信息请求消息;接收所述用户识别卡发送的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其中,所述多媒体属性应答消息中携带的多媒体属性信息;将所述读取到的多媒体属性信息发送给网络侧服务器;
网络侧服务器,用于通过移动设备,获取用户识别卡中存储的多媒体属性信息;根据所述多媒体属性信息,选择与所述移动设备对应的多媒体流的处理方式;将所述移动设备的标识与所述选择的多媒体流的处理方式进行关联存储,使所述网络侧服务器按照所述选择的处理方式进行多媒体流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20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