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经由至少一总线来存取多个芯片的控制器以及经由至少一总线以存取多个芯片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89079.6 | 申请日: | 2010-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2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 发明(设计)人: | 庄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20 | 分类号: | G06F13/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郭蔚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经由 至少 总线 存取 芯片 控制器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储存装置,尤指一种具有多种数据传输配置的电子装置、经由至少一总线来存取多个芯片的控制器以及经由至少一总线以存取多个芯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闪存中,闪存控制器通过总线同时传送命令信号、地址信号以及所需储存的数据至闪存芯片中,并对闪存芯片进行存取,然而,因为总线需要同时传送命令信号、地址信号以及所需储存的数据,故总线中的多条数据线并无法随意交换所需传送的信号。详细来说,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闪存控制器102通过一总线103连接至多个闪存芯片104、106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闪存控制器102的接脚D0~D7必需要分别连接至闪存芯片104、106的接脚D0~D7,闪存芯片104、106才能正确地接收来自闪存控制器102的信号,而不能够将总线103中的数据线随意交换连接(例如将闪存控制器102的接脚D0连接至闪存芯片104的接脚D4,并将闪存控制器102的接脚D4连接至闪存芯片104的接脚D0…等等)。如此一来,因为闪存控制器102的接脚D0~D7与闪存芯片104、106的接脚D0~D7必需确实一一对应连接,会造成在电路板布局上的不便,亦即可能需要使用较多层的电路板或是在电路板上需要较多的接孔(via hole)以及复杂的绕线,造成设计与制造上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种数据传输配置的电子装置、经由至少一总线来存取多个芯片的控制器以及经由至少一总线以存取多个芯片的方法,其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路板布局上的复杂度,并降低电路板在设计与制造上的成本,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电子装置包含有多个芯片、至少一总线以及一控制器,其中该多个芯片包含有一第一芯片以及一第二芯片,该总线包含有多条数据线,且该控制器经由该总线耦接于该多个芯片,并用来存取该多个芯片。该控制器依据一外部数据欲写入至该多个芯片中哪一芯片的信息来决定该外部数据通过该多条数据线传送时的一数据传输配置,其中该数据传输配置为该外部数据的多个位在该多条数据线上的排列顺序,且对应该第一芯片的一第一数据传输配置异于对应该第二芯片的一第二数据传输配置。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揭露一种经由至少一总线来存取多个芯片的控制器,其中该总线包含有多条数据线,且该控制器包含有一储存单元以及一微处理器。该储存单元用来储存对应至多个芯片的多种数据传输配置,其中该多个数据传输配置中每一数据传输配置为一外部数据的多个位在该多条数据线上的排列顺序;该微处理器用来存取该多个芯片,并依据该外部数据欲写入至该多个芯片中哪一芯片的信息来自该多种数据传输配置中选择其一,并据以将该外部数据传送至所欲写入的芯片。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揭露一种经由至少一总线以存取多个芯片的方法,其中该多个芯片包含有一第一芯片以及一第二芯片,且该总线包含有多条数据线,该方法包含有:接收一外部数据;以及依据该外部数据欲写入至该多个芯片中哪一芯片的信息来决定该外部数据通过该多条数据线传送时的一数据传输配置,其中该数据传输配置为该外部数据的多个位在该多 条数据线上的排列顺序,以及对应该第一芯片的一第一数据传输配置异于对应该第二芯片的一第二数据传输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闪存控制器通过一总线连接至多个闪存芯片的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快闪存储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闪存控制器、多个数据总线以及闪存芯片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闪存控制器、总线228_1以及闪存芯片230_1、230_2的示意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经由至少一总线以存取多个芯片的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智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90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