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电热水煲以及智能热水煲判断用户用水习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87267.5 | 申请日: | 2010-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2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生;欧阳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阳亚伦塑胶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 地址: | 516035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热水 以及 判断 用户 习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家用电器,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电热水煲以及智能热水煲判断用户用水习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热水煲作为一种健康、环保、时尚的厨房小家电,以其热效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现有的电热水煲一般包括煲体和电源底座,煲体上有水位刻度提示标志,用户根据水位提示,烧制所需要的水量,所述煲体内设置有发热体及发热体电源的通、断指示灯,主要用途为将水加热到沸腾,当水温到达指定的温度或干烧时,通过煲体内的温度控制器,自动切开电源,不再加热或进入保温状态,电源通、断指示灯则使用户时刻明白电水煲工作状态,尽管现有的电水煲在节能环保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目前还没有智能提醒消费者如何节能使用已烧好的水此环节的电水煲,不利于能源节约的规模化,1升的水温度升高5℃所需的热量为:5.8瓦,1千克的烧好后的水在下降5℃后再恢复到烧开的状态,实际上是浪费了11.6瓦。这样不仅浪费了电力资源及时间,同时还缩短了电水煲的使用寿命。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将烧好的水很好的利用起来,其能源的利用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水煲没有智能节能提示功能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提供一种可以显示用户是否节能使用热水的智能电热水煲,这种水煲的节能提示系统会提示用户其使用模式是否节能、从而促使用户改善其使用习惯,例如可减少重复烧水的动作,避免水能量的损失,烧多少水、用多少水等,从而逐步培养人们节能使用电水煲的习惯,确保能源的利用效率,符合节能、低碳生活发展趋势。
本技术问题采取的实现方案为:
一种智能电热水煲,包括煲体、电源底座以及位于煲体顶部的煲盖,煲体底部设有发热体,煲体上设置有水位刻度视窗,煲体内设置有水温感应器,煲体侧面设置有手柄,手柄内设置有控制整个电热水煲工作的微电脑控制芯片,在煲体上设置有多个显示用户用水习惯好坏的指示灯,指示灯通过开关与微电脑控制芯片连接,在煲体内还设置有与微电脑控制芯片连接用于检测倒水动作的水位倾斜感应器。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指示灯设置有分别表示用户用水习惯好坏等级的绿、橙、红三个。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热水煲判断用户用水习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如下步骤实现:
a、将热水煲中水烧开后,微电脑控制芯片通过烧水的时间判断热水煲中的烧水量V1;
b、微电脑控制芯片统计用户每次倒水的时间,由此判断出每次倒水量V2,并统计出剩余水量V3;
c、微电脑控制芯片计算每次倒水量V2与烧水量V1的百分比值,并将百分比值与系统内预设值进行比较,得出每次倒水习惯好坏的等级以及统计出整个热水煲中中全部倒完为止的用水习惯好坏等级。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微电脑控制芯片将用户用水习惯等级通过指示灯显示出来,该指示灯为分别表示用户用水习惯好坏等级的绿、橙、红三个。
并且,在煲体手柄中设置有感应煲体倾斜的倾斜感应开关,倾斜感应开关信号线与微电脑控制芯片连通,倾斜感应开关输出的信号为微电脑控制芯片计算倒水动作开始的时间触发信号。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节约能源,水煲中的水在烧开后,用于提示用水习惯的指示灯能够提醒消费者节能使用热水,减少电能的浪费,培养消费者节约、节能的习惯。除智能化程度高外,更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2、延长电热水煲的寿命,减少电子污染。本发明提醒消费者及时利用热水,从而避免了反复烧水对电热水煲使用寿命缩短的不良影响,减少不必要的电子资源浪费及其产生的污染。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智能电热水煲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施例微型电脑系统控制芯片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阳亚伦塑胶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惠阳亚伦塑胶电器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72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