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酸铜溶液的除油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84875.0 | 申请日: | 2010-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0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蒋航宇;胡雷;王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G3/10 | 分类号: | C01G3/10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酸铜 溶液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炼后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铜湿法冶炼行业中从硫酸铜溶液中除油的工艺。
背景技术
铜的湿法冶炼过程中,经过萃取、反萃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也称有机相或油),这些有机物如不从其中分离出来,将会被带到电积工序中,并在电积工序中发生一定的反应而分解,从而造成了有机物的损耗。
目前分离硫酸铜溶液中的有机物通常采用活性炭吸附,用活性炭将这部分有机物脱除出来,该方法不能很好地对有机物进行回收,且处理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硫酸酮溶液的除油工艺,以提高有机相的利用率,降低除油处理的成本。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硫酸铜溶液的除油工艺,其特征在于含有机相的硫酸铜溶液通过一除油装置进行除油,所述的除油装置包括容器体、位于容器体左侧壁中上部的进液口和一安装在容器体前后侧壁之间的格栅,所述的格栅靠近进液口设置,格栅与容器体左侧壁之间设有一置于容器体下部的空气管,该空气管的外端位于容器体外,空气管的外壁上开有多个小通孔,空气管与容器体左侧壁平行且靠近进液口设置。
除油的步骤如下:含有机相的硫酸铜溶液从进液口进入容器体内,在格栅与容器体侧壁形成的除油区域内进行除油,该区域内的硫酸铜溶液表面漂浮多个用于吸收有机相的除油涤纶纤维球,压缩空气通过空气管鼓入硫酸铜溶液中,形成多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小气泡,硫酸铜溶液中的有机相小颗粒被吸附在小气泡上,随小气泡一起浮到硫酸铜溶液表面,接着有机相被除油涤纶纤维球吸收;从格栅处流出的硫酸铜溶液依次经过多个由挡油板构成的澄清区域,挡油板的底部与容器体的底部之间形成通道,澄清后的硫酸铜溶液通过通道流入下一个澄清区域,有机相被多个挡油板滞留后在硫酸铜溶液表面富集,用软管泵将硫酸铜溶液表面的有机相回收至生产系统,除油后的硫酸铜溶液从容器体的右侧处流出。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上述的除油工艺,所述除油涤纶纤维球的质材为涤纶,当纤维球吸足有机相时,可以采用挤压纤维球的方式将有机相从除油涤纶纤维球中挤出,从而可以较好的回收有机相;纤维球的半径大于格栅的栅孔孔径,避免纤维球从栅孔处穿出流到后面工序中,影响前面工序中的除油效果。
上述的除油工艺,至少有一个澄清区域内,挡油板的右侧设有一安装在容器体底部上的后挡油板,两者之间的距离为30-80cm,该澄清区域内的硫酸铜溶液从后挡油板的上方流入下一澄清区域内。通过后挡油板可以进一步提高除油效果。
上述的除油工艺,所述的格栅与进液口的垂直距离为10-50cm,此距离范围内的除油效果最佳,太近或太远都会影响除油效果;格栅的高度不低于进液口的高度,避免硫酸铜溶液不经过格栅直接流入澄清区域内,从而影响硫酸铜溶液的除油效果。
上述的除油工艺,所述的空气管位于格栅与容器体左侧壁之间的中间处,使从空气管出来的小气泡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上述的除油工艺,所述容器体的上部设有一容器盖,避免硫酸铜溶液曝露在空气中,减少操作车间内的气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除油成本低,且除油效果显著,经本发明除油后可以得到含油小于10ppm的除油后液;2)设备简单,成本低,易于操作;3)能有效回收富集的有机相,提高了有机相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除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去容器盖后)。
图3为本发明除油装置中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除油工艺采用的设备如图所示,除油装置由容器体1、位于容器体左侧壁中上部的进液口2和安装在容器体前、后侧壁之间的格栅3组成,格栅与容器体侧壁形成除油区域4,格栅3的一端定位在容器体的前侧壁上,另一端定位在容器体的后侧壁上,所述的格栅与进液口的垂直距离为35cm左右,格栅的高度略高于进液口的高度。格栅与容器体左侧壁之间的中间处设有置于容器体下部的空气管5,该空气管的外端穿过容器体后与外界的压缩气泵连接,空气管的外壁上开有多个小通孔,空气管与容器体左侧壁平行,空气管的长度较长,其内端靠近进液口。容器体的上部设有容器盖。
位于格栅右侧的容器体内从前往后依次设有三个澄清区域6,每个澄清区域内都设有一挡油板7,挡油板7的底部与容器体的底部之间形成通道。前二个澄清区域内,挡油板7的右侧设有安装在容器体底部上的后挡油板8,两者之间的距离为50cm左右,该澄清区域内的硫酸铜溶液从后挡油板的上方流入下一澄清区域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48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