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4186.X | 申请日: | 201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8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赵丰刚;夏恒涛;陈小波;许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1;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钛酸锂为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低碳经济的方兴未艾,锂离子二次电池也正朝着动力汽车和电网储能等方向积极发展,开发可快速充放电锂离子电池正在成为研究的重点。尖晶石型钛酸锂Li4Ti5O12,由于其存在可快速脱嵌锂离子的3维的通道和高安全性等特点,使用其制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高倍率充放电和高安全性能,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制作过程与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电池制作的控制条件将直接影响到极片活性物质克容量的发挥,首次效率的高低,电池循环寿命的长短,高温性能和安全性能的优劣等。
目前,流通的锂离子电池中通常以石墨为阳极,在电池充电时,石墨层中嵌入锂离子,电位降低,高活性的嵌锂石墨将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在阳极表面形成一层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该SEI膜层的均匀性、致密性和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由于SEI膜在高温和高电压下容易发生分解,并且由于石墨嵌锂以后的电位很低(对锂电极的电位约0.10V),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锂枝晶析出,造成循环寿命下降和安全隐患。因此,通常以石墨为阳极的电池制作要求控制阳极容量/阴极容量为大于1.00,电池的激活电流较小。
与石墨阳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以钛酸锂为阳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和安全性能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钛酸锂的嵌锂平台电位约为1.55V,高于SEI膜的形成电位,无法形成SEI膜。由于SEI膜的缺少,嵌锂后的钛酸锂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并催化电解液分解,导致大量的气体产生,进而影响活性材料的克容量发挥和循环性能。因此,研究开发以钛酸锂为阳极的锂离子电池非常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以钛酸锂为阳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本发明保证电池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同时,提高其循环和高温存储性能。
为了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阴极、阳极、隔离膜以及电解液,所述的阴极包括阴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和导电碳,所述的阳极包括钛酸锂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碳,所述的阴极极片和阳极极片基材均为铝箔,由于钛酸锂具有较高的嵌锂电压平台约为1.55V,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对铜箔产生电化学分解,以致基材损坏,膜片析铜,因此其涂布基材采用铝箔。钛酸锂的嵌锂电压平台高于SEI膜的形成电位,无法形成SEI膜,因此将电池的阳极容量/阴极容量设置为0.70~1.00,能有效限制嵌锂后钛酸锂对电解液的催化作用,进而控制产气,大大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
其中,所述阳极容量/阴极容量优选为0.75~1.00。
其中,所述阳极容量/阴极容量进一步优选为0.78~0.90。
其中,所述的钛酸锂活性材料为钛酸锂粉末、添加活性碳的钛酸锂粉末、添加碳纳米管的钛酸锂粉末,添加纳米碳纤维为钛酸锂粉末,经过掺杂或包覆的钛酸锂粉末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所述的掺杂可以是金属或者非金属离子的掺杂,如掺杂Cr、Fe、Al、Mg、Zn、P、F等,包覆可以是金属氧化物或者碳,如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钛等。由于纯的钛酸锂的电子电导率极低约为10-9s/cm2,通常需要通过混合导电碳或者对其进行改性。
其中,所述阴极还包括分散剂。所述的分散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丙酮,环己酮等。
其中,所述的阳极还包括分散剂。所述的分散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丙酮,环己酮等。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激活步骤如下:
第一:将电池在恒定电流下充电,使得钛酸锂由Li4Ti5O12变成Li4+xTi5O12,其中0.09<X≤2.50,充电电流为0.2C至5C;
第二:将经过第一步变化的电池在恒定电流下进行充电,使得Li4+xTi5O12中的2.50<X≤3.00,电流至少为0.1C至5C;
第三,将经过第二步变化的电池在恒定电压下充电,时间为0.2小时至12小时,将上述各步骤中产生的气体进行真空抽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41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