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识别插头及其组合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282746.8 | 申请日: | 2010-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裕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24/00;H01R31/06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小军;冯志云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识别 插头 及其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识别插头及其组合,特别指一种具有身份信息以供识别的插头,以及将可识别插头组合于一插座所形成的组合件,该插座可读取该身份信息。
背景技术
目前用电装置的插头并未提供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例如:品牌、机种、产品序号、产品规格、所需的电压及电流等信息),若使用者欲进行电源管理或远程控制,并无方法得知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以至需要以人工方式获取和输入这种信息,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识别插头及其组合,该插头具有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以供识别,当该插头组合于一插座时,该插座可读取该身份信息。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为一种可识别插头,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电源输出端,设置在该本体上,可插设用电装置的插头;
一第一电源输入端,设置在该本体内且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
一第一处理单元,设置在该本体内且耦接于一信号传输单元及一第一记忆单元;其中,第一记忆单元储存有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且第一处理单元可通过信号传输单元发送该身份信息。
本发明所采取的另一技术手段为一种可识别插头组合,包括:
至少一可识别插头,该可识别插头具有第一电源输入端、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一处理单元、信号传输单元及第一记忆单元,第一电源输入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信号传输单元及第一记忆单元耦接于第一处理单元;
一插座,该插座具有一壳体连接于市电,至少设有一第二电源输出端及一信号接收单元,该插座的壳体内设有第二处理单元及第二记忆单元,且信号接收单元及第二记忆单元耦接于第二处理单元;
其中,第一电源输出端可插设用电装置的插头,第一电源输入端可插设于第二电源输出端,第一处理单元经由信号传输单元将储存于第一记忆单元的身份信息发送给该插座,第二处理单元经由信号接收单元接收该身份信息的信号并储存于第二记忆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可识别插头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电源输出端,设置在该本体上,用以提供一用电装置的插头;
一第一电源输入端,设置在该本体内并与该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及
一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设置在该本体内并储存有一身份信息。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可识别插头组合包括:
至少一可识别插头,该可识别插头具有一第一电源输入端、一第一电源输出端及一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源输入端与该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
一插座,连接于市电,该插座至少设有一第二电源输出端、一处理单元及一无线射频模块;
其中,该第一电源输出端可插设用电装置的插头,该第一电源输入端用以插设于该第二电源输出端,该处理单元通过该无线射频模块读取该无线射频识别卷标内的身份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可识别插头可储存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该身份信息可由用电装置的制造商预先储存或由经销商输入。
本发明的次一有益技术效果在于,不需更换用电装置的插头或用电装置的电路,即可识别用电装置的品牌、机种、产品序号、产品规格、所需的电压及电流等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可识别插头的组合可进行多个用电装置的身份识别。
本发明的又一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可识别插头的组合可将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传送至一网络,使电源管理端不需查询或输入即可获得用电装置的身份信息。
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手段的详细说明,请参阅以下的实施方式和所附图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四实施例的系统功能方块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六实施例的系统功能方块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及
图9为本发明的可识别插头组合的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可识别插头
101:本体
100:第一处理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德国际研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27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具、卡盘、夹钳机构等抓握机构
- 下一篇:信息搜索系统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