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2260.4 | 申请日: | 201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3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德田哲生;吉川政昭;进士晃;长谷川健一;吉永洋;岩谷直毅;山口嘉纪;池渊丰;田卷俊太郎;下川俊彦;藤本一平;石井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理光 |
主分类号: | G03G15/20 | 分类号: | G03G15/20;G03G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影 装置 采用 成像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到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这样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在定影辊和加压元件之间形成的辊隙处施加热量和压力于记录介质,由此定影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并且涉及采用这样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包括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或至少具有复印、打印、扫描和传真功能中的一种的多功能打印机。作为一种类型的成像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已经广泛熟知。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执行的成像过程中,例如,充电器均匀充电图像载体(例如感光鼓)的表面;光学写入单元根据图像数据发出光束到图像载体的被充电表面上,由此在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将调色剂提供到图像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以使得静电潜像可见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直接从图像载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或者间接地从图像载体经由中间转印元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在调色剂图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后,清洁器然后清洁图像载体的表面;最后,定影装置施加热量和压力到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由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定影装置包括例如形成有带、辊或者带和辊组合的旋转定影单元。定影装置将记录介质夹在定影辊隙处并且向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固定到记录介质上。
通常已知多种类型的定影装置,包括,例如带型定影装置。
该典型定影装置典型地包括管状导热的支撑元件(包括作为热源的加热器)、由支撑元件加热的环形定影带、以及接触定影带的加压辊,以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辊隙,带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穿过该辊隙。利用定影带和加压辊,带型定影装置在定影辊隙处将热量和压力施加到其上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上,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这种带型定影装置的持续的尺寸减小会减小定影辊隙的宽度,导致施加到记录介质上的热量不足。由此,提出了如在JP-2006-220950-A中描述的和图1所示的传统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元件201、定影带202、加压辊203、以及带导引元件204。定影带202以在片材P传送方向上设定的相对长直径以及在与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定的相对短直径转动。加压辊203在定影带202的短直径的方向上定位,与定影带202接触,形成定影辊隙N,记录介质P穿过该定影辊隙。带导引元件204接触定影带202的内表面,以支撑定影带202。
在传统技术中,当定影带202的直径缩短来减小热容量时,定影辊隙N的宽度也减小。由此,在图1所示的传统定影装置中,定影带202的基本上椭圆形的相对长直径设置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而相对短直径设置在垂直方向上。利用这种结构,定影带202的直径可以减小,并且定影辊隙N的宽度可以扩大,由此减少了预热时间并且提高了定影装置的速度。
但是,对于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为了形成与定影装置的加速相适应的定影辊隙的宽度并且在接触面获得理想的压力,需要增加带导引元件204的厚度来增强用于支撑基本上椭圆形状的定影带202的带导引元件204的强度。带导引元件204的这种厚度增加会导致与定影带202的内圆周面接触的接触元件的热容量增加,增加了升高装置温度所需的预热时间。
此外,在初始状态下为圆形的定影带202被加压变形而成为上述椭圆形,并且定影带202的内圆周面用带导引元件204保持。此外,加压辊203沿着定影带202的短直径方向压在定影带202上,来形成定影辊隙N,并且对应于定影辊隙N的带导引元件204的部分被加热元件201加热。从而带导引元件204的整个外圆周面接触定影带202的内圆周面。
在这种结构中,带导引元件204中的辊隙N之外的区域的温度会降低,降低了旋转的定影带202的温度。于是,当定影带202返回到定影辊隙N的入口时,定影带202的温度最低。于是,高速旋转的定影带会导致定影失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理光,未经株式会社理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22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