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氯化物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4315.7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9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赵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66;C02F10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5 | 代理人: | 齐永红;唐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氯化物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采用加温、碱解处理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环氧氯丙烷的生产过程中,环化反应是在高温、碱过量的条件下将氯丙醇反应生成环氧氯丙烷,排出的废水具有高温(95~105℃),高pH(10.5~12)。当生产不正常时,环化废水中经常含有反应不完全的有机氯化物排出,主要为环氧氯丙烷(ECH)、2,3-二氯丙醇(DCH)和1,2,3-三氯丙烷(TCP),由于二氯丙醇是环氧化物的主要原料,当环化pH过低、蒸汽压力不足时,有大量的二氯丙醇和环氧氯丙烷排出,此外还有少量的三氯丙烷排出。由于有机氯化物毒性较大又难以被生物所降解,因此在进行生物处理前应进行预处理,在高pH、高温(也可利用环化废水的热量和碱度)和分解时间条件下,将大大降低有机氯化物的浓度。
中国专利号CN01803662.7,公开时间2003年2月5日,名称:亲水化处理剂、亲水化处理液及亲水化处理方法,公开了一种去除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方法及设备。包括使废水循环切向进水形成旋流后上升;转变为上升流,充分流化反应器中的固体还原剂或负载催化剂的固体还原剂颗粒,使废水和固体还原剂或负载催化剂的固体还原剂充分接触反应;上升流通过主反应区之后,逐渐减小上升流的上升流速;上升流进入沉淀分离区,流体近似为层流,反应后的固体还原剂或负载催化剂的固体还原剂颗粒有效沉降,去除废水中有机氯化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去除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设备,该设备适合高密度的金属颗粒与废水混合反应,不结垢、不堵塞、可连续运行、还原剂量可调、操作管理简便。
该专利采用催化剂和反应器结合方式,与本发明利用温度和碱度分解有较大的区别,本发明可利用原废水中温度和碱度的条件达到分解有机氯化物的效果。
中国专利号200610010200.0,公开日期2007年12月26日,名称:草浆造纸中段废水处理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草浆造纸中段废水处理的制备方法。利用微电解(Fe0)法产生的Fe2+作为芬顿(Fenton)反应的催化剂,不额外投加铁盐,只投加双氧水,扩展芬顿(Fenton)试剂在水处理的应用范围,对化学需氧量(COD)、可吸附有机氯化物(AOX)去除效果好。
该专利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微电解(Fe0)法产生的Fe2+作为芬顿(Fenton)反应的催化剂,无需额外投加铁盐,处理草浆造纸中段废水中的有机氯化物。与本发明利用温度和碱度处理环氧氯丙烷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较大的区别。
中国专利号200710120101.2,公开日期2009年2月11日,名称:一种处理有机氯化物的方法,公开了一种处理有机氯化物的方法。以钠铁复合物为降解剂,与有机氯化物混合,放置于反应装置中,加热至200℃以上反应1-120分钟,与有机氯化物发生作用,降解有机氯化物,从而可以处理废弃的有机氯化物。钠铁复合物的制备是:将铁盐溶于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沉淀过滤、干燥,最终制成钠铁复合物;其中碱的加入量按摩尔计为氯化铁的1-5倍。
与本发明无需催化剂,仅利用温度和碱度分解有机物有较大的区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减少环化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污染,利用环化废水的碱性和温度,降低废水中有机氯化物,使其变成无毒、可生物降解的醇类等有机物,便于后续生物处理。
本发明在高pH、高温和一定的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可将环氧化合物废水中有机氯化物水解。
本发明技术特征如下:
1、含有机氯化物废水在混合罐中加碱(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调节pH,保证水解时的pH在10.5以上。中和罐可用机械、空气、混合液回流的方式搅拌。混合10~20分钟后,混合液进入水解罐。
2、水解罐温度应保持在90℃~105℃。加热的方式可以采用通入蒸汽、电加热、夹套加热方式。水解时间在30~120分钟。
3、水解后的废水进入后续生物处理,进一步去除有机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43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华灯灯头
- 下一篇:一种具有隐形开关的太阳能手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