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4003.6 | 申请日: | 201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7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英;许利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47/48;A61K47/34;A61K47/02;A61K4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王凤桐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颗粒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
背景技术
生物体作为复杂的有机体,其天然防御系统在维持机体的动态稳定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保护机体的同时,一些治疗疾病的药物分子则可能因为机体的这些保护机制而在到达靶器官前即被清除或降解,难以实现靶向器官或在靶标部位实现有效蓄积。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在机体内部的稳定性、循环时间或半衰期、以及其能否快速到达靶器官并形成有效蓄积对于快速有效地治愈疾病发挥着关键作用。
基于在替换功能紊乱基因和一些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基因治疗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基因治疗即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从而修复细胞丧失的功能或功能紊乱,或为细胞引入其他新的功能。外源基因要进入细胞发挥作用需要克服以下几种屏障:细胞膜、内吞体或溶酶体、核膜。
自从疫苗问世以来,其对于降低人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开发安全、高效、长效的疫苗则显得更为重要。在疫苗的开发过程中,除了抗原方面的优化筛选外,疫苗载体的开发研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工作。疫苗载体一般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就目前而言,临床上批准使用的疫苗也基本上以灭活的或毒力弱化的病毒作为主要的疫苗载体。然而,灭活或弱化的病毒载体仍有恢复毒力的可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甚至可将其基因片段整合至机体。这也因此限制了病毒疫苗载体在临床的应用与开发。因此,近年来 非病毒载体尤其是纳米颗粒载体方面的开发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相对于其他非病毒载体来说,纳米颗粒载体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纳米颗粒易于制备、修饰加工且可控性好,可保护药物、基因或功能性分子免受机体或一些酶类的降解作用等。某些纳米颗粒在充当“载体”角色的同时,还具有免疫佐剂的功能。目前,聚合物纳米颗粒、树形分子、金纳米颗粒、富勒烯和生物源性纳米结构等已有大量研究。与其他纳米颗粒相比,磷酸钙纳米颗粒的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与铝佐剂相比,其具有相同或更强的免疫佐剂作用且所引起的免疫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磷酸钙纳米颗粒还是潜在的黏膜免疫佐剂,其可刺激机体产生系统免疫反应和黏膜免疫反应。然而,磷酸钙纳米颗粒作为基因或疫苗载体时,其基因转染的重复性较差。
化学合成法由于其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而成为纳米材料的主要合成方法,反相胶束法则由于其在合成过程中对纳米材料的可控性好且所合成的纳米材料稳定性好、粒径分布狭窄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Pluronic)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无毒、无抗原性、无致敏性、无刺激性,还可促进DNA的入胞和核运输过程、促进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水平和持续时间。研究显示,其主要通过活化NF-κβ信号途径来增强基因表达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疫苗或药物载体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为了提高DNA在体外的细胞转染效率、促进蛋白质抗原或药物进入细胞或机体,从而实现DNA、蛋白质抗原或药物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一种磷酸钙或碳酸钙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第一微乳液与第二微乳液混合,得到纳米颗粒a;所述第一微乳液含有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 和第一反应物的水溶液,所述第二微乳液含有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和第二反应物的水溶液;所述第一反应物和第二反应物接触后能够形成沉淀;所述第一微乳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和所述第二微乳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相同,为油溶性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或者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本发明还提供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
本发明以反相胶束法合成纳米颗粒,将反应物限定在纳米级反应器-反相微乳液滴中,通过在微乳液滴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实现反应物之间的作用,从而合成纳米颗粒。在合成过程中可以添加药物分子、蛋白质抗原或功能基因,从而将其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同时还可以实现药物、蛋白质抗原或功能基因长期、有效的释放,进而发挥其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4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