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2628.9 | 申请日: | 201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2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王侯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侯来 |
主分类号: | F04B49/00 | 分类号: | F04B4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压机 标准 流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压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空气压缩机(英文为:air compressor)是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是将原动机(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目前空压机主要原理组合为:总动力额定电动机、吸风口、压缩腔、止回压缩输出管、油气分离冷却系统、输出标准管径接送口和辅助安全设备的电气、油介、阀等。
而现有的空压机在额定功率气压压力和标准产气量数据前提下,经压缩止回输出管径(DN100)进入油气分离后输出管径(DN80)面积变小后输出,形成的标准送气流量变小,在通过输出管径(DN80)时候形成阻抗,根据输出管径(DN80)截面面积为输出管径(DN100)的0.64倍,以美国寿力牌空压机,其额定标准;电功率224KW、转速1487/min、马力300HP、产气标准压力0.7Mpa、产气流量41.8M3/min。气流在经过由输出管径(DN100)变为输出管径(DN80)时产气流量27M3/min以下。同时工作人员在操作空压机中也存在缺陷如吸风阀门未完全打开,甚至小于口径面积50%以下,致使企业多开空压机也达不到标 准值。
而以美国寿力牌空压机为例,其吸风口阀门口径约DN189.2mm,折算口径约0.0281m2;压缩腔外壳主件园内直径47cm,折算口径约0.173m2;压缩止回输出管面积DN100,折算口径0.00785m2;油分离后输出管为DN80,折算口径0.00524m2;标准外接口DN100,折算口径为0.00785m2,额定产气数据为41.8M3/min,在1478转得出电机旋转一周产气量为0.0281m3,齿轮一周片数容纳估算:0.173m2/0.0281(吸风口面积)约为6片,一周产气标准在0.0281m3,容积内长度为0.0281m3/0.173m2约为0.163m与主体压缩腔基本吻合,以上推算正常使用中吸风口全开状态下至止回压缩输出管处为41.8M3/min,不存在超出的空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该流程有效的解决现有空压机操作过程中达不到标准额定出气量,有效的降低企业使用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效果。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不在多开空压机情况下,达到额定出气量,而不至于新增空压机,增加企业电能消耗。
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其在确定生产使用远程数据和出口实际数据,然后 确定所需设备的功率,以上确定以后依照标准接口连入管网进行分配,必须依照压力、频率同管径分配所需分支出口。
在生产使用远程数据、出口实际数据和设备的功率以标准高压分配到车间使用低压同频输出或小于产气频率时应在支处加装调压减压阀,并按力学大小的承受倍数和出口面积分配调压后应有面积。
所述的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其特征在于在设备总产气需经管径流量的辅助设备如储气灌、冷干燥机或过滤器时候,在分支调压后低压另装所需部分。
所述的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其特征在于在管网增加输出时候依据接口管径变大倍数增加输出功率。
本发明有益效果:通过对空压机标准流程合理设计,可以达到企业所需额定供气量,而无需多开空压机以致增加企业电能消耗以及企业安装设备产房面积和增加噪音环境污染。
为使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技术内容,详见本发明实施方式,然而所附实施例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是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空压机的标准流程其在确定生产使用远程数据和出口实际数据,然后确定所需设备的功率,以上确定以后依照标准接口连入管网进行分配,必须依照压力、频率同管径分配所需分支出口。
在生产使用远程数据、出口实际数据和设备的功率以标准高压分配到车间使用低压同频输出或小于产气频率时应在支处加装调压减压阀,并按力学大小的承受倍数和出口面积分配调压后应有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侯来,未经王侯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26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