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系统和微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1347.1 | 申请日: | 201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3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李庭杰;郭秋泉;张立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军 |
主分类号: | G01N33/50 | 分类号: | G01N33/50;G01N27/26;G01N21/59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液 检测 方法 系统 芯片 | ||
1.一种血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芯片,放置在旋转电机的旋转平台上,用于在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作用下,随着旋转电机旋转,分离待测血液中的血细胞与血浆;以及,控制分离出的血浆与生化酶进行生化反应,生化反应的生成物在电解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电解反应,产生电流;
电极探针,通过导出电路与所述微芯片相连接,用于根据电解反应产生的电流产生电信号并输出;
信号处理显示设备,与所述电极探针相连接,用于根据电极探针输出的电信号,对分离出的血浆的被测成份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芯片包括进样池、与所述进样池相连通的至少一个检测单元,其中:
进样池,用于存储注入的待测血液;
检测单元,包括:
血浆池,与所述进样池相连接,用于存储从待测血液中分离出的血浆;
血细胞池,与所述血浆池通过微流阀相连接,用于存储从待测血液中分离出的血细胞;
电极单元,设置在血浆池中,并与所述导出电路相连接,用于沉淀生化酶和电解催化剂;以及,用于通过所述导出电路输出电解反应产生的电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单元包括工作电极、参考电极和相对电极,其中:
工作电极,与该工作电极对应的第一导出电路相连接,用于沉淀生化酶和电解催化剂,以使生化反应的生成物在电解催化剂的作用下在工作电极表面进行电解反应;
参考电极,与该参考电极对应的第二导出电路相连接,用于为所述工作电极上的电解反应提供稳定的参考电势;
相对电极,与该相对电极对应的第三导出电路相连接,用于导出电解反应产生的电流;
通过调节流经所述相对电极的电流,以保持所述工作电极上的电势相对于所述参考电极的电势为一稳定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的导电部分的面积和参考电极的导电部分的面积,均小于所述相对电极的导电部分的面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显示设备包括电流读取单元和微处理器,其中:
电流读取单元,与所述电极探针相连接,用于将电极探针输出的电流转换成电信号并输出;
微处理器,与所述电流读取单元相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流读取单元输出的电信号,计算分离出的血浆中被测成份的浓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读取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接地电源、电阻,其中:
运算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接地电源相连接;
运算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极探针的第一探针相连接,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第二导出电路相连接;
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与所述电极探针的第二探针相连接,所述第二探针与所述第三导出电路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芯片包括多个扇区,每个扇区设置有所述检测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浆池与所述进样池通过毛细管引力通道相连接;或/和,
所述血细胞池与所述血浆池通过三维微流阀相连接。
9.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进行血液测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置在旋转电机的旋转平台上的微芯片在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作用下随着旋转电机旋转,分离微芯片中待测血液中的血细胞与血浆;并控制分离出的血浆与预先装置的生化酶进行生化反应,生化反应的生成物在电解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电解反应,产生电流;
电极探针根据电解反应产生的电流产生电信号并输出;
信号处理显示设备根据电极探针输出的电信号,对分离出的血浆的被测成份进行检测。
10.一种微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样池、与所述进样池相连通的至少一个检测单元,其中:
进样池,用于存储注入的待测血液;
检测单元包括:
血浆池,与所述进样池相连接,用于存储从待测血液中分离出的血浆;
血细胞池,与所述血浆池通过微流阀相连接,用于存储从待测血液中分离出的血细胞;
电极单元,设置在血浆池中,并与其对应的导出电路相连接,用于沉淀生化酶和电解催化剂;以及,通过所述导出电路输出电解反应产生的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军,未经杨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3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