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型大菱鲆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1017.2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7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鹏;何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A23K1/16;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大菱鲆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水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大菱鲆免疫力,促进大菱鲆快速生长、改善水质、节水节能、节省人力物力、绿色低碳的新型无公害的大菱鲆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以“多宝鱼”命名的大菱鲆(Scophthamus maximus)作为一种优质的冷水性海水养殖品种,以其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速度快、性格温顺、抗逆性强、适合高密度养殖,兼有胶质丰富、肉质鲜美、口感独特、能提高人的免疫力等优良特性而深受广大养殖户和市场的欢迎。目前已经作为名贵海产品进入大中城市的饭店、宾馆等。
大菱鲆引入我国已有近十年时间,其中开展大规模的工厂化养殖也有5~6年时间,实践证明该品种非常适合于我国北方沿海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业,是当前北方沿海为数不多的养殖良种。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在也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收入,成为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温室大棚+深井水养殖”是目前水产养殖最普遍的生产模式。这种养殖模式需要大量的水循环,地下井水的过度开采使用,不仅浪费资源和能源,导致水资源枯竭,还会严重影响地质概况,为地质灾害埋下隐患。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放,也造成海洋水体的严重污染。
病原体感染是引起大菱鲆死亡和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其中主要的致病或潜在致病菌是细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沙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多种,死亡率可达50%以上。病菌的感染,严重的制约着我国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传统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使用,具有吸收快,疗效好的优点,但会对大菱鲆产生刺激性,会引发新的炎症。同时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致病或潜在致病菌耐药菌株增加,一些常见的 流行病难以彻底根治,反复发作。再有,抗生素残留会影响鱼的品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危害生态环境、降低其商业价值,也同时也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用中草药防治细菌流行病具有无药物残留、致病或潜在致病菌不会产生抗药性、经济效益高的优点,但有见效慢,生产效率较低的缺点。
因此,促进大菱鲆快速生长、节水节能、节省人力物力、绿色低碳的新型无公害养殖方式成为近年来国家的重大需求,引起水产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用蛭弧菌蛭质体来提高大菱鲆的免疫力,促进大菱鲆快速生长的养殖方式在国内外尚未报道。
已有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制剂,无论是在食品工业还是在(海洋)水产养殖等领域,蛭弧菌的应用均是安全的。例如:在国外,Lenz and Hespell(1978)研究发现,蛭弧菌及对动物及人的细胞不具侵染性[Lenz R.W.,Hespell R.B.Attempts to grow bedellovibrios micurgically-injected into animal cells.Archives of Microbiology,1978,119(3):245-248]。在国内,林茂等(2006)研究了蛭弧菌对鱼类细胞的作用,发现它对鱼类细菌没有侵染作用[林茂,杨先乐,薛晖,曹海鹏,邱军强。蛭弧菌BDH21 02对鱼类细胞及病原菌的作用。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11]。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养殖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大菱鲆养殖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饲料和水体中添加蛭弧菌蛭质体实现,具体包括养殖水源选择,池水的处理,饲料的处理,换水周期的控制,其特征按照养殖生态学原理,海洋生物的生长环境要求,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无公害养殖标准,人工创造养殖环境,减少投入成本,改善水质,提高大菱鲆免疫力,促进大菱鲆快速生长,提高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节能型大菱鲆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取海域无污染的海水作为养殖用水;养殖用水经砂滤、沉淀后,注入养殖池;在养殖池上方盖遮光布,控制光照强度为150~200lux;
(2)在养殖池中加入蛭弧菌蛭质体菌液,并加大曝气,搅拌均匀,使池水中的蛭弧菌蛭质体的起始浓度达10~107pfu/mL;
(3)向养殖池中投放鱼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0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