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器操纵机构的自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6529.X | 申请日: | 201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4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程方涛;王艳辉;黄斌;赵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F16H63/32;F16H6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王凤桐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器 操纵 机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变速器操纵机构,更具体地,涉及汽车变速器操纵机构的自锁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器操纵机构的作用是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驾驶员可随时通过操作操纵杆,带动换挡拨叉轴、拨块和拨叉移动,将变速器换上或摘下某个挡位,以实现选挡和换挡的基本动作,实现变速的功能。
为了保证变速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安全、可靠地工作,对变速器操纵机构设置安全装置,包括:
(1)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由自锁钢球和自锁弹簧组成,其作用是保证换挡到位,防止自动脱挡。
(2)互锁装置,该互锁装置由互锁销和互锁钢球组成,其作用是防止同时挂入两挡。
(3)倒挡锁,该倒挡锁由倒挡锁销和倒挡锁弹簧组成,其作用是防止误挂倒挡。
如图1所示,多数变速器操纵机构的自锁装置都包括壳体1(该壳体1为变速器壳体1的一部分)、换挡拨叉轴2、自锁弹簧4和自锁钢球5,所述壳体1具有空腔9,所述自锁弹簧4容纳在所述空腔9内,所述换挡拨叉轴2上具有多个凹槽10,所述自锁钢球5通过所述自锁弹簧4压配合在所述凹槽10内。每根换挡拨叉轴2的上表面通常沿轴向分布有三个凹槽10,当任何一根换挡拨叉轴2连同换挡拨叉3轴向地移动到空挡或者某一工作挡位的位置时,必有一个凹槽10正好对准自锁钢球5。于是自锁钢球5在自锁弹簧4的压力作用下嵌入该凹槽10内,换挡拨叉轴2的轴向位置即被固定,从而换挡拨叉3连同滑动齿轮(或接合套)也被固定在空挡或某一工作挡位上,不能自行脱出。换挡时,驾驶员对换挡拨叉轴2施加一定的轴向力,克服自锁弹簧4的压力将自锁钢球5由换挡拨叉轴2的凹槽10中挤出推回孔中,换挡拨叉轴2又可轴向移动。
在传统的自锁装置中,自锁弹簧4和自锁钢球5容纳于变速器壳体1的狭长空腔9内,与变速器壳体1直接接触,同时,自锁弹簧4和自锁钢球5在自锁弹簧4压力作用下也是直接接触。在进行换挡操作时,换挡拨叉轴2发生轴向运动,使得自锁钢球5和自锁弹簧4与壳体1之间及它们自身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滑动摩擦,且摩擦力较大,部件易发生磨损和损坏,且影响驾驶员换挡的手感和舒适性,对换挡操作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进行换挡操作时,自锁钢球、自锁弹簧和壳体相互之间产生较大的滑动摩擦力,使得部件易发生磨损和损坏,且影响驾驶员换挡的手感和舒适性,对换挡操作产生不利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操纵机构的自锁装置,该自锁装置包括壳体、换挡拨叉轴、自锁弹簧和自锁钢球,所述壳体具有空腔,所述自锁弹簧容纳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换挡拨叉轴上具有多个凹槽,所述自锁钢球通过所述自锁弹簧压配合在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自锁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弹簧支架和轴承,所述自锁弹簧位于所述弹簧支架的上部,所述自锁钢球位于所述弹簧支架的下部,所述轴承位于所述弹簧支架和所述壳体之间。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将自锁钢球、自锁弹簧和壳体相互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了摩擦力,保护了自锁装置的部件,并且改善了换挡的手感和舒适性。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传统的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变速器操纵机构的自锁装置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变速器壳体 2 换挡拨叉轴 3 换挡拨叉
4 自锁弹簧 5 自锁钢球 6 弹簧支架
7 轴承 8 壳体 9 空腔
10 凹槽 11 滚子 12 凸缘
13 凹部 14 突起 61 弹簧支架的上部
62 弹簧支架的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65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