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热管由陶瓷材料包裹的陶瓷饮水机内胆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64709.4 | 申请日: | 201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7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少忠 |
| 主分类号: | A47J31/44 | 分类号: | A47J31/44 |
| 代理公司: | 景德镇市高岭专利事务所 36120 | 代理人: | 程雷 |
| 地址: | 333000 江西省景德镇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陶瓷材料 包裹 陶瓷 饮水机 内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饮水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管由陶瓷材料包裹的陶瓷饮水机内胆。
背景技术
饮水机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生活用品。现有的饮水机内胆大部分由不锈钢制作而成,在长期加热的过程中,铁、铵、铝等元素会渗透入水中,形成亚硝盐酸,而亚硝盐酸是致癌物质,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使用陶瓷制作的饮水机内胆对人体是健康的,能够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有专利号为200620082216.8的实用新型专利“陶制电加热饮水机内胆”公开了一种陶瓷制作的电加热饮水机内胆,其内胆与水的接触面均为陶瓷面,电加热原件置于凹陷于内胆下部的电加热腔内,通过在电加热腔内填充的具有导热、绝缘特性的填充物,对内胆中的水加热,以达到既能加热水又不使金属电加热原件与水接触的目的,但该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的电加热腔及导热、绝缘特性的填充物均设在饮水机内胆壁下部,容易积蓄热量并烧坏电加热原件,且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会造成损失,所以该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耗能率、安全性均很难满足现今低碳环保社会的需求,如果电加热原件不处于内胆壁下部,而处于稍高于内胆壁的位置,内胆中的水就能充分接触电加热原件使热量及时散发,就不会有电加热原件积蓄热量并烧坏的情况发生,然而这样产生了如下技术问题:电加热原件必须由内胆壁穿入且紧密连接使内胆不漏水,即用于产生热量的金属电加热原件必须直接与水接触且装配在陶瓷内胆内。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管由陶瓷材料包裹的陶瓷饮水机内胆,该饮水机内胆由内胆坯一次性烧制而成,烧成后再将发热管置于陶瓷管道内,避免了在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且发热管置于陶瓷管道内不与水直接接触。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热管由陶瓷材料包裹的陶瓷饮水机内胆,包括陶瓷内胆、金属发热管,其特征在于:陶瓷内胆下部适当位置设有中空的陶瓷管道(一般设在略高于底部的位置),中空的陶瓷管道与陶瓷内胆为一体式结构,由内胆坯一次性烧制而成,金属发热管置于中空的陶瓷管道内。
陶瓷内胆上部设有排气管、温控设备及出水管,下部设有进水管、排水管。日常使用时排气管、排水管封闭,水由进水管进入陶瓷内胆加热,再由出水管流出;清洗时,排气管、排水管打开,水由进水管进入陶瓷内胆,清洗完毕后由排水管排出。
整个陶瓷内胆,包括中空的陶瓷管道等,均为模具制得并一次烧成,在制作陶瓷内胆坯的过程中,金属发热管并不在中空的陶瓷管道内,陶瓷内胆烧成后,再将延展性好,硬度低的金属发热管穿于中空的陶瓷管道,制得本实用新型产品。
本发明产品通体为陶瓷材料制得,且在使用过程中水不与金属发热管接触,使得烧出的水不含亚硝盐酸等有害物质;热量通过较薄的中空的陶瓷管道传递,其中的热量损失较少,且陶瓷管道周围都有水,热量散发的较快,不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产品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T-T向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发热管由陶瓷材料包裹的陶瓷饮水机内胆,包括陶瓷内胆1、金属发热管,陶瓷内胆1下部高于底部的位置设有中空的陶瓷管道2,中空的陶瓷管道2与陶瓷内胆1为一体式结构,由内胆坯一次性烧制而成,金属发热管置于中空的陶瓷管道2内。陶瓷内胆1上部设有排气管3、温控设备4及出水管5,下部设有进水管6、排水管7。日常使用时排气管3、排水管7封闭,水由进水管6进入陶瓷内胆1中加热,再由出水管5流出;清洗时,排气管3、排水管7打开,水由进水管6进入陶瓷内胆1,清洗完毕后由排水管7排出。整个陶瓷内胆1,包括中空的陶瓷管道2等,均为模具制得并一次烧成,在制作陶瓷内胆坯的过程中,金属发热管并不在中空的陶瓷管道2内,陶瓷内胆1烧成后,再将延展性好,硬度低的金属发热管穿于中空的陶瓷管道2,制得本发明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少忠,未经陈少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47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定位用导频信道来传达发射器识别
- 下一篇:单溢流限载双阶段液压阻尼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