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柱孢藻、念珠藻、螺旋藻或微鞘藻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3522.2 | 申请日: | 201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0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单东杰;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芳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09K17/00;C12R1/89;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柱孢藻 念珠 螺旋藻 微鞘藻 驯化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微藻改良盐碱地,从而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固氮蓝藻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地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遍及六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南非等国家,总面积约9.56亿公顷。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有809万公顷,俄罗斯750万公顷。美国西部的盐碱地面积占灌溉区面积的一半左右,每年因盐碱产量降低25%以上。土地盐碱化是构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着当地农牧业生产,民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对盐碱地的改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20世纪初对盐碱地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及发生学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研究。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工程、土壤改良为中心的灌溉、水质、防渗及排灌防盐工程系统(挖渠、明沟、暗管、打井提水等)。近40年来,前苏联、美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用物理、化学及农业措施改良盐碱地,如施用工业副产品(矿渣、石膏)作土壤改良剂,并配清水冲洗盐碱,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这些措施需要较大的物力,财力及大量淡水,也难以广泛应用。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就筛选出一些耐盐碱植物,如碱冰草、多花黑麦草、茅草、河粒伯苜蓿等。美国曾选出滨藤、密叶滨藤等耐盐植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我国有各类富含盐碱土地面积约有346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华北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和东北三省,全国有17个省(区)有面积不等的盐碱地,迄今为止还有80%左右盐渍土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盐碱地土壤结构黏滞,通气性差,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盐碱地按盐度分为以下三种: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我国大多数以30厘米土壤耕层来计算含盐量。)现有的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方法中,物理方法采用的水洗排盐容易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缺失,且需要较大的物力和财力,而化学方法采用的施肥或者平衡酸碱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过高的治理费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虽然可以暂时性的改变土壤的盐碱度,但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原来盐碱地的土壤肥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水洗带来的养分流失及化学处理法造成的土地板结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固氮蓝藻生物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根据固氮蓝藻的特征,筛选出几种生物活性及固氮能力较强的蓝藻藻种,通过调整培养基配方,对其进行耐盐度驯化、降低氮磷含量驯化以及适应待处理水质等驯化,经过逐级放大培养后,将藻种引入盐碱地中,固氮蓝藻利用光合作用大量繁殖,并吸收、固定大气和水源中的氮元素及水源中的磷元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以后,水分逐渐渗透到土壤下层,待将多余水分通过排水管排放掉以后,微藻便沉积在土壤中,此时微藻里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腐烂的微藻降解之后,可大大提高盐碱地中的氮磷含量,渗透的及排掉的微藻养殖水还可将土壤中的盐碱带走,经过反复多次的微藻改良处理,可使土壤肥力逐渐得到增强,并可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盐碱化的问题,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见图1)。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养殖柱孢藻、念珠藻、螺旋藻或微鞘藻的培养基;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柱孢藻、念珠藻、螺旋藻或微鞘藻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即用驯化后的柱孢藻、念珠藻、螺旋藻或微鞘藻处理盐碱地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利用微藻进行生物改良,增加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芳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芳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35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