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用于负载型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的微波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59621.3 | 申请日: | 2010-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4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郑俊生;马建新;王喜照;杨代军;吕洪;周伟;符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19/12 | 分类号: | B01J19/12;H01M4/8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负载 燃料电池 催化剂 制备 微波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催化剂制备领域,涉及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Fuel Cells)是一种将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于能量转化过程不受卡诺循环限制,使燃料电池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燃料电池具有排放少甚至“零排放”的优势,成为未来汽车、分散式电站和便携式电器的理想替代电源。近年来,车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逐渐明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被确定为最适合车辆应用的燃料电池技术。我国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中也明确将燃料电池作为前沿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的重要内容,并在“十一五”计划中将之列为各项新能源技术之首,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和电堆集成技术。
燃料电池通常由双极板,气体扩散层,电催化剂层和质子交换膜等部分构成。电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是电池反应的核心,也是燃料电池能否走向商业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J.Am.Chem.Soc.,125(2003)2408;Front.Biosci.,10(2005)492;Nano Lett.,4(2004)191;Electroanalysis,16(2004)145;Electrochem.Commun.,4(2002)743)。目前催化剂主要是负载型Pt催化剂。Pt电催化剂主要可以分为Pt金属直接作为电催化剂和负载型Pt电催化剂两种。Pt金属直接作为电催化剂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块Pt电极和铂黑电极。采用铂黑制作的电极,不仅成本高,Pt利用率也低。比如,20世纪60年代铂黑用于双子星座飞行器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极Pt载量高达几十毫克。即使在80年代末期加拿大Ballard公司开发的Mark 500型5kW氢氧燃料电池电极Pt的载量也在2-4mg/cm2。为提高Pt利用率、降低电极成本和提高电催化剂性能,通常是把Pt电催化剂负载在炭载体上以提高金属分散度和活性。贵金属在高比表面积的炭材料上高度分散,Pt原子簇颗粒粒径可以做到很小,Pt负载量可以把从铂黑的9mg/cm2以上降低到0.1-0.5mg/cm2;而电极性能与高Pt含量的铂黑电极相当。
一般来说,对于负载型Pt催化剂,Pt金属的粒径范围通常在1-100nm之间。负载型Pt/C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已有很长的研究历史,大体可分为物理法(如气相物理沉积,微波沉积等)和化学法两大类。化学还原法一般过程是把催化剂载体在液相溶液中分散均匀,然后加入Pt的前驱体。当达到Pt前驱体的均匀分散后,通过改变工艺条件进行Pt的定位和沉积。对化学还原法Pt/C制备中溶剂、还原剂、稳定剂的种类,原料配比对Pt纳米颗粒大小、分布和形态的影响,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而且停留于制备方法;合成的规模也很小,制备量仅供检测和表征使用。
另一方面,在化学还原法制备催化剂过程较为复杂。同时,为了控制Pt金属的粒径和分散度,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通常,为了使得碳载体在EG溶液中有较好的分布,一般需要首先在超声环境中搅拌30min,之后再反应器中进行搅拌4h。之后,为了达到Pt金属前驱体在碳载体上有较好的分布,需要对加入Pt金属前驱体的溶液进行搅拌混合4h。再进行反应。为了保证粒径的分布,必须使得Pt前驱体的结晶过程极为缓慢,从而抑制Pt纳米金属粒径变大(通常指大于3nm),反应时间通常为4h左右。如果加上后续的过滤,干燥等环节,目前EG法制备催化剂的制备时间要超过24h。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则不可接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9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