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热泵相结合的太阳能跨季节蓄热供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8818.5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4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鸣 |
主分类号: | F24D11/02 | 分类号: | F24D11/02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11132 | 代理人: | 陈祚龄 |
地址: |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结合 太阳能 季节 蓄热 供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适用于一种太阳能蓄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跨季节蓄热且与热泵相结合的太阳能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供热采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继建成了一些太阳能采暖示范项目,但已建工程绝大部分为单体建筑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太阳能采用非蓄热或短期蓄热的方式。
该类型系统,一方面,采暖季节受辐照量、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效率较低,造成采暖季供暖的保证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与采暖季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非采暖季太阳能系统的效率较高,但由于非采暖季建筑物的热水负荷远远小于采暖负荷,太阳能集热器采集的大量能量无法利用而浪费,因此,造成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全年利用率低,投资的浪费。同时,由于非采暖季太阳能量未充分使用,因此,需要解决因非采暖季太阳能量“过剩”而对设备造成的产品品质降低及使用寿命减少等一系列不良影响,致使目前的太阳能采暖方式在建筑物中的大量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开发一种实现非采暖季节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地下型式的蓄热池,非采暖季节太阳能通过对地下蓄热池进行蓄热,采暖季节,地下蓄热池储备的热量作为热源与太阳能、热泵共同向建筑物进行联合供热;通过地下蓄热池,解决了非采暖季热量过剩问题,实现了非采暖季节太阳能的充分有效利用,采暖季节太阳能对热交换池进行低温加热,通过热交换池与热泵联合向建筑物供热末端进行供热;太阳能集热系统在采暖季始终工作在低温状态,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采暖季集热效率的与热泵相结合的太阳能跨季节蓄热供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与热泵相结合的太阳能跨季节蓄热供热装置,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1)、太阳能集热循环泵(2)、膨胀罐(3)、板式换热器(4)、热交换池(5)、蓄热循环泵(6)、地下蓄热池(7)、地下蓄热池转换阀(8)、热交换池转换阀(9)、热交换池循环泵(10)、地下蓄热池间接供热循环泵(11)、热泵机组(12)、热泵供热循环泵(13)、地下蓄热池直接供热循环泵(14)、供热终端(15),热交换池水温感应器(16),地下蓄热池水温感应器(17)组成,其中:多个太阳能集热器(1)安装在建筑物的向阳面,在地下埋设有混凝土与钢结构复合型方形箱式地下蓄热池(7)和热交换池(5);太阳能集热器(1)进出水口通过管路(18)分别与板式换热器(4)的一次侧进行连接,多个太阳能集热器(1)与管路(18)并联,在管路(18)上分别设置有太阳能集热循环泵(2)和膨胀罐(3)、板式换热器(4)的二次侧与地下蓄热池(7)和热交换池(5)通过管路(19)与地下蓄热池(7)和热交换池(5)并联连接,在管路(19)上与地下蓄热池(7)、热交换池(5)、板式换热器(4)之间分别设置有蓄热循环泵(6)、地下蓄热池转换阀(8),热交换池转换阀(9);热交换池(5)的供热出水、回水口通过管路(20)与热泵机组(12)相连接,在管路(20)上设置有热交换池(5)的热交换池循环泵(10),地下蓄热池(7)的供热出水口、回水口通过管路(21)与热泵机组(12)连接,在管路(21)上设置有地下蓄热池(7)的地下蓄热池间接供热循环泵(11);热泵机组(12)通过管(22)与供热终端(15)连接,管路(22)上设置有热泵供热循环泵(13),地下蓄热池(7)通过管路(23)与供热终端(15)连接,管路(23)上设置有地下蓄热池直接供热循环泵(14)。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采用的地下蓄热池起到了跨季节的蓄热、调节非采暖季太阳能量过剩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全年综合利用率;同时,热交换池与热泵的串联使用,降低了采暖季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温度,提高了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效率。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整体提升了太阳能系统的供热保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与热泵相结合的太阳能跨季节蓄热供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鸣,未经张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88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的工业缝纫机台板
- 下一篇:一种不锈钢冶炼终渣用于溅渣护炉的调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