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降解2-氯苯酚的光合细菌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57819.8 | 申请日: | 2010-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8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 发明(设计)人: | 董怡华;冯治宇;林静文;王英刚;张玉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3/00;C12N15/01;C02F3/34;C12R1/01;C02F101/36 |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戚羽 |
| 地址: | 110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解 氯苯 光合 细菌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可降解2-氯苯酚(o-chlorophenol,2-CP)的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氯酚类有机物可由酚类化合物直接氯化或氯苯水解而来,是一类典型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具有广谱的抗、杀菌和杀虫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染料、造纸、防腐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行业。此外,废物焚烧、纸浆用氯漂白、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也都有可能产生氯酚类副产物。同时,氯酚类有机物也是一类典型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其中很多化合物被认为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和遗传毒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某些氯酚还是内分泌干扰物或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当它们长期低剂量存在时,容易使人和生物的内分泌系统紊乱。Akane等依据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各种氯酚对蚯蚓等土壤生物的影响,发现2-氯苯酚、3-氯苯酚、4-氯苯酚的半数致死浓度(48h-LC50)分别为2.3×10-5、1.9×10-5、和2.6×10-5mmol/cm2。因此,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等世界很多国家都将氯酚类有机物列入了优先污染物名单。如美国环保局(EPA)于1976年公布的129种优先污染物名单中,2-氯苯酚位列第24位,2,4-对氯苯酚位列第31位,五氯酚位列第64位。近年来,有关环境中氯酚类有机物去除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对此类化合物的主要去除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降解法。其中,生物降解方法因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方法简单、降解副产物少,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消除氯酚类有机物最有前景的途径。
尽管自然界存在多种降解2-氯苯酚的微生物,然而利用这些微生物进行降解2-氯苯酚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从而阻碍了生物降解技术在处理废水中的实际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目前发现的降酚菌株大部分都是好氧微生物或厌氧微生物,对氧存在的敏感度都很高,尤其是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几乎无法生长,从而使2-氯苯酚的降解效果得不到保证。
2、在降解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苯酚作为共代谢的诱导底物,苯酚本身也是一种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其加入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是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的总称,它们不仅能在厌氧光照条件下以低级脂肪酸、多种二羧酸、醇类、糖类、芳香族化合物等低分子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电子供体进行光能异养生长,而且能在黑暗有氧条件下以有机物为呼吸基质进行好氧异养生长。此外,光合细菌工艺设备简单、有机质负荷高、耗能少、菌体可综合利用、不造成二次污染。基于此,近年来国内外对光合细菌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对味精废水、炼焦废水、啤酒废水及其他多种工业废水作了成功的处理,然而采用光合细菌处理含氯酚废水的研究国内却尚未有报道。
因此,筛选能够降解2-氯苯酚并且对氧存在敏感度不高的光合细菌,提高其在含酚废水中的生存能力和降解速率,减少二次污染,是微生物降解技术迈向实用化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降解2-氯苯酚的光合细菌的制备方法,该光合细菌具有以下特点:1、对氧存在条件敏感度较低;2、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本发明所提供的降解2-氯苯酚的光合细菌是一株命名为PSB-1D的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16SrDNA序列为GenBank Accession No.HM068966。该菌是已知现有菌种,各大菌种保藏库中均有保存。该菌种的主要特征为:短杆状,稍弯,二分分裂,以极生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试验、吲哚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阳性。
本发明所提出的一株可降解2-氯苯酚的光合细菌的制备方法包括:
1、富集培养基的配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大学,未经沈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78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