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真空罐内负载冷却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54962.1 | 申请日: | 2010-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4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胡明亮;季琨;刘祎;彭光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金家山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真空 负载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真空热试验中给真空罐内负载提供冷却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在卫星研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大功率微波负载,必须解决在真空热试验过程中对大负荷的负载进行冷却的问题。真空热试验是热平衡试验和热真空试验的统称。真空热试验是在太阳热模拟、冷黑环境的热沉模拟、真空环境模拟等三项参数综合的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中进行。在目前的试验方法中,通常采用通过水冷却的方式对负载进行冷却,但冷却水在引入真空罐中,必须解决保温、密封、用电安全等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真空罐内负载冷却的装置,结构新颖,冷却系统设计巧妙,保证冷却水在真空低温环境中安全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应用于真空罐内负载冷却的装置,在真空罐内的冷却水管路外缠绕加热带,然后包裹绝热多层。
所述加热带用于冷却水循环中断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
冷却水管路与负载的连接采用锥状密封,罐外的冷却水管路采用绝缘管,管路内流动介质为蒸馏水,优于四极纯水。
罐内管路采用不锈钢或铜管路,罐内进出热沉处采用不锈钢硬管,防止与热沉接触,伸出热沉后的管路采用不锈钢软管,便于与不同各种高度和方位的负载位置的连接,与负载的连接采用铜管路,连接处采用锥状密封接头密封,漏率可达2*10-9Pa.L/s。
进一步,所述锥状密封接头由铜管扩管、铜管扩管外侧的管套以及管套外侧的六角螺帽构成。
整个罐内冷却水管路外包裹加热带和绝热多层。冷却水管路伸出罐外法兰外采用KF接口,便于检漏和整体拆卸,罐外水管路采用绝缘管连接,不仅安装方便,而且一旦发生漏电现象,绝缘管可以分掉大部分的电压,保证负载设备安全。罐内冷却水管路通过工装固定,以防振动。
本发明的装置对冷却管路采用多层绝热保温处理,保证罐内水不冰冻。上述绝热多层由多层隔热层和一层16um双面镀铝聚脂薄膜组成。所述每层隔热层由下面一层20d锦纶丝网和上面一层6u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组成;最外层为16um双面镀铝聚脂薄膜,16um双面镀铝聚脂薄膜手工缝制在所述隔热层上。
通过以上设计,本发明圆满完成了真空热试验中冷却水在真空罐内循环流动,保证冷却水在低温(100K)、真空(优于10-3Pa)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冷却水管路与负载在真空条件下的密封问题;具有水管路在真空罐内的位置和高度可调节;解决了冷却水在100K的冷背景下的防止结冰功能;解决了冷却水与负载相连接的用电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锥状密封接头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绝热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创作特征、技术手段与达成目的易于明白理解,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
参看图1,应用于真空罐内负载冷却的装置,设置于容器1内,包括作为冷却水管路的不锈钢硬管2与不锈钢软管3,罐内进出热沉4处采用不锈钢硬管2,防止与热沉接触,伸出热沉4后的管路采用不锈钢软管3,便于与不同各种高度和方位的负载位置的连接。
冷却水管路与负载5的连接采用铜管6,铜管6与负载5的连接处采用锥状密封接头51密封,铜管6与不锈钢软管3采用不锈钢接头31连接。图中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进与流出方向。
罐体出口采用法兰7密封,冷却水管路伸出罐外法兰7外采用KF接口,便于检漏和整体拆卸,罐外水管路采用绝缘管连接,不仅安装方便,而且一旦发生漏电现象,绝缘管可以分掉大部分的电压,保证负载设备安全。罐内冷却水管路通过工装固定,以防振动。
如图2所示,锥状密封接头51由位于内侧的铜管扩管03、最外侧的六角螺帽01、位于铜管扩管03与六角螺帽01之间空隙内的管套02构成,起到密封连接负载5与铜管6的作用。
参看图3,本发明的装置对冷却管路采用多层绝热保温处理,保证罐内水不冰冻。绝热层由九层隔热层和一层16um双面镀铝聚脂薄膜8组成。所述每层隔热层由下面一层20d锦纶丝网10和上面一层6um双面镀铝聚酯薄膜9组成,所述20d锦纶丝网10下的底层是25um聚酰亚胺薄膜11;最外层为16um双面镀铝聚脂薄膜8,16um双面镀铝聚脂薄膜8手工缝制在多层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49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