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式输送机张紧绞车传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53629.9 | 申请日: | 2010-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1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睿;侯友夫;吴宏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五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23/44 | 分类号: | B65G23/44;F16H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机张紧 绞车 传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装置,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带式输送机张紧绞车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的张紧对其能否正常运行及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张紧主要是通过钢丝绳牵引张紧小车来实现,张紧小车上安装有输送带的改向滚筒,移动张紧小车即可实现输送带的张紧或防松。现有的张紧技术主要有重锤张紧、液压绞车张紧、普通绞车+油缸张紧等三种方式。重锤张紧是一种恒张力张紧方式,其缺点:一是不能满足输送带工作过程中因载荷变化而要求张力跟随变化的需要,二是重锤的增加或减少操作困难,劳动强度大。液压绞车张紧基本能克服重锤张紧的缺点,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液压系统响应慢,不能及时跟随输送带张力变化;二是液压马达效率太低,浪费能源。普通绞车+油缸张紧基本能克服上述两这种张紧方式的缺点,但仍存在不足:一是油缸的活塞行程有限,因此对输送带张力变化跟随性也就有限,特别是现在带式输送机长度逐步增加,由几百米增加到几公里,甚至十几或数十公里,油缸的跟随性能更不能满足要求;二是实现“两点式”张紧比较困难,即起动时一个张力,运行时要求另外一个张力,现在普遍采用压力继电器解决这一问题,但压力继电器故障率过高,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近几年澳大利亚研究了一种新型绞车(代号APW或HDW)能够克服上述三种张紧方式的缺点,基本满足带式输送机张紧要求,但其结构复杂,安装较为困难,所采用的单向轴承目前只有国外少数几家公司能生产,且价格昂贵,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造价低、通用性强、性能可靠的带式输送机张紧绞车传动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带式输送机张紧绞车传动装置,包括箱体、并列设在箱体内的主传动机构和副传动机构,箱体的前端设有与主传动机构相连的输出传动机构;所述的主传动机构包括输入轴、与输入轴在同一轴线上的主离合器输出轴,输入轴上依次设有主输入轴齿轮、主离合器油缸和主离合器,主离合器与主离合器油缸的主离合器油缸活塞之间设有主离合器推力板,主离合器推力板上设有第二主推力轴承;主离合器输出轴上设有主离合器固定齿轮,主离合器输出轴的轴承座与主离合器固定齿轮之间设有第一主推力轴承,主离合器经螺钉联接在主离合器固定齿轮上;所述的副传动机构包括副离合器输入轴、与副离合器输入轴在同一轴线上的副离合器输出轴,副离合器输入轴上依次设有副离合器输入轴齿轮、副离合器油缸和副离合器,副离合器与副离合器油缸的副离合器油缸活塞之间设有副离合器推力板,副离合器推力板上设有第一副推力轴承;副离合器输出轴上设有副离合器固定齿轮,副离合器输出轴的轴承座与副离合器固定齿轮之间设有第二副推力轴承,副离合器经螺钉联接在副离合器固定齿轮上;主离合器固定齿轮与副离合器固定齿轮相啮合,主输入轴齿轮与副离合器输入轴齿轮之间设有惰轮,惰轮的固定轴上设有吸油侧直接进入箱体油中的液压油泵,主副离合器油缸缸体上开有由液压油泵控制的主副离合器控制油口;所述的输出传动机构包括壳体,设在壳体内与主离合器输出轴相连接的输出轴,输出轴的外侧设有超越离合器,并设有固定在壳体外端部的端盖,输出轴的内侧设有与壳体内端扣合并固定的固定座,壳体经固定座固定在箱体上,壳体的内凹槽中设有套装于固定座上的活塞,活塞与壳体所围成空间的壳体壁上开有超越离合器控制油口,固定座内设有使活塞复位的碟簧,壳体内凹槽中设有套筒,设有套装在固定座上的摩擦片组和固定组件,端盖和固定座内分别设有支撑输入轴的深沟球轴承。
所述的主离合器中的摩擦片采用纸基摩擦材料,副离合器中的摩擦片采用铜基摩擦材料;所述的主副离合器为摩擦片式离合器;所述的输入轴和副离合器输入轴上开有轴向和径向孔;所述的输入轴在主离合器内安装摩擦片组处开有多个径向小孔;副离合器输入轴在副离合器内安装摩擦片组处开有多个与输入轴相对应的孔数相同的径向小孔;所述的摩擦片组由与固定座的外花键相配合的内花键摩擦片和与套筒内花键相配合的外花键摩擦片构成;所述的超越离合器内圈通过键联接在输出轴上,外圈通过键联接在套筒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五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五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36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烯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锂电池材料的包装工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