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雷线接地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8887.8 | 申请日: | 201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8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杨贵玉;江道灼;郭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13/00 | 分类号: | H02G13/00;H02G7/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线 接地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输电线路中避雷线接地控制器,用于控制输电线路整条避雷线接地或脱离接地运行,尤其是用于避雷线融冰等输电线路安全防护领域。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覆冰会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严重时会对电网造成巨大破坏、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如2008年春节前后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地区的严重冰雪灾害,就给电网造成了严重破坏,给整个国家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和数以千亿计的经济损失。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输电线路覆冰短期内通常无法自行消融,因此需要根据其覆冰严重程度及时通过人工干预除冰,以免严重覆冰对线路乃至电网造成损害。目前,对于杆塔未倒伏的架空线路而言,输电线路可以采用通入大电流进行融冰,并且在绝缘等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能够缩短故障恢复时间。
对于避雷线覆冰则具有更大危害,这是因为避雷线架设在杆塔顶端即输电线路上方,覆冰时自身重力具有更大的力矩,故更易导致杆塔倒伏。而且,避雷线架设时若通过杆塔接地而无法直接通入电流进行融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控制输电线路整条避雷线接地或脱离接地运行的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实现不融冰时,使避雷线通过由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可靠接地;融冰时,避雷线接地控制器使避雷线脱离接地运行。
本发明的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其特征是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安装在输电线路每根杆塔上,每个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包括:接地闸刀、电缆和避雷线绝缘子。
-接地闸刀包括:由常闭合闸位置继电器、合闸线圈和直流电源的直流输出端串联而成的合闸输入节点,由常开合闸位置继电器构成的合闸输出节点,由常闭分闸位置继电器、分闸线圈和直流电源的直流输出端串联而成的分闸输入节点,由常开分闸位置继电器构成的分闸输出节点以及主触头和电动机,电动机轴与主触头的转轴相连;主触头的一端与避雷线相连,另一端与杆塔相连并接地。
-电缆包括:电源电缆和4根控制电缆,电源电缆与接地闸刀的电源输入端相连,输电线路上前一根杆塔的合闸输出节点与后一根合闸输入节点通过第一、第二根控制电缆依次相连,输电线路上前一根杆塔的分闸输出节点与后一根分闸输入节点通过第三、第四根控制电缆依次相连。
-避雷线绝缘子,避雷线绝缘子的一端与避雷线相连,另一端与杆塔相连并接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可以控制避雷线在平时可靠接地,在融冰时脱离接地,并且每根杆塔上安装的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分合操作自动完成,避免现场人工操作,操作简单、可靠。整条线路的避雷线接地控制器逐一动作,不会出现多台同时动作的情况,有效地防止了电源电缆过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避雷线接地控制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的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安装在输电线路每根杆塔上,每个避雷线接地控制器包括:接地闸刀1、电缆2和避雷线绝缘子3。
-接地闸刀1包括:由常闭合闸位置继电器KCC1、合闸线圈YC和直流电源1.5的直流输出端串联而成的合闸输入节点1.1,由常开合闸位置继电器KCC2构成的合闸输出节点1.2,由常闭分闸位置继电器KCT1、分闸线圈YT和直流电源1.5的直流输出端串联而成的分闸输入节点1.3,由常开分闸位置继电器KCT2构成的分闸输出节点1.4以及主触头1.6和电动机1.7,电动机1.7轴与主触头1.6的转轴相连;主触头1.6的一端与避雷线4相连,另一端与杆塔5相连并接地。
-电缆2包括:电源电缆2.1和4根控制电缆2.2、2.3、2.4、2.5,电源电缆2.1与接地闸刀1的电源输入端相连,输电线路上前一根杆塔的合闸输出节点1.2与后一根合闸输入节点1.1通过第一、第二根控制电缆2.2、2.3依次相连,输电线路上前一根杆塔的分闸输出节点1.4与后一根分闸输入节点1.3通过第三、第四根控制电缆2.4、2.5依次相连。
-避雷线绝缘子3,避雷线绝缘子的一端与避雷线4相连,另一端与杆塔5相连并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88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