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5221.7 | 申请日: | 201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3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帅石金;杨洪强;王志;王建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D43/00 | 分类号: | F02D43/00;F02D15/00;F02B4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燃缸内 直喷 汽油机 无爆震 压缩 着火 扩散 燃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汽油机的热效率一般为30%左右,远小于柴油机40%的热效率,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燃烧方式为当量比均质混合气火花点火燃烧,该燃烧方式固有的爆震问题限制了常规汽油机压缩比的提高;而且因使用三效催化剂而无法稀燃,导致其热效率较低。
目前已经应用的汽油缸内直喷技术(GDI)的燃烧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即分层稀薄燃烧和均质当量比燃烧,其着火方式均为火花点火。分层稀燃GDI发动机的燃烧组织过程复杂,控制难度大;而均质当量比GDI汽油机由于采用了当量比均质混合气点燃燃烧模式,所以仍然无法克服常规汽油机所具有的爆震问题,而且由于不能稀燃,故其节能潜力有限。
近年来出现的均质混合气压缩着火(HCCI)燃烧方法,实现了汽油机压燃工作,但这种汽油机的着火时刻和燃烧放热速率不易控制,容易出现燃烧不稳定现象;而且其可用负荷范围较小,虽然能够满足日常中低速巡航和大部分城市工况的要求,但不能满足加速、高速巡航等高功率输出要求,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缺点导致这种发动机目前还没有得到实用。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以突破常规汽油机和均质当量比GDI因为顾忌爆震而无法提高压缩比以及由于不能稀燃而热效率较低的问题;并克服均质混合气压缩着火汽油机的燃烧始点和放热速率难以精确控制,且运行负荷范围不易拓宽的困难,最终实现高效、清洁的汽油机燃烧技术。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包括:
在进气冲程中,通过进气增压提高进入气缸的空气温度;
在压缩冲程中和膨胀冲程上止点附近,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向所述气缸内高压喷入汽油燃料并控制喷入汽油燃料的喷射时刻、喷射次数和每次喷油量,使得燃烧过程的总体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0,以实现高压缩比下汽油燃料无爆震的稀薄燃烧;
在压缩冲程后期至膨胀冲程初期,所述汽油燃料经过一段滞燃期后开始多点同时着火。
优选地,所述汽油混合气的压缩比为大于等于13。
优选地,所述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还包括在压缩冲程中和膨胀冲程上止点附近,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喷油的时刻、次数和喷油速率来控制着火时刻和燃烧放热速率。
优选地,采用进气增压,实现稀薄燃烧,保证燃油和空气充分混合,减少碳烟和氮氧化物排放,并提高热效率。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通过进气增压使得进入气缸的空气温度提高,加上采用较高的压缩比,确保了压缩冲程后期气缸内的温度能够达到汽油的自燃温度。电子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喷油的时刻、次数和喷油速率来控制燃烧放热速率,使得压力升高率和最高爆压不至于太大,又能控制燃烧持续期不至于拖得太长,从而使得该种缸内直喷汽油机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成为一种燃烧过程柔和可控且热效率很高的汽油燃烧方式。
汽油具有易挥发的特性,加上高压喷射和高速喷注形成的卷吸作用,以及气缸内大的过量空气系数,使得喷入缸内的汽油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油滴破碎、燃油汽化和与空气混合的过程;同时由于汽油的十六烷值较低,因此滞燃期相对较长,所以喷入缸内的汽油得以与空气充分混合,抑制了大量碳烟的产生。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喷油量使得燃烧过程的总体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0,实现了稀薄燃烧,保证了燃油和空气充分混合;同时由于稀燃能够降低燃烧温度,减少了氮氧化物和碳烟的生成,并提高了热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稀燃缸内直喷汽油机无爆震压缩着火的扩散燃烧方法,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52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