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疫毒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245001.4 申请日: 2007-04-23
公开(公告)号: CN101979593A 公开(公告)日: 2011-02-23
发明(设计)人: 郭亚军;候盛;寇庚;李晶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5/62 分类号: C12N15/62;C12N15/63;C12N1/15;C12N1/19;C12N1/21;C12N5/10;C07K19/00;A61K39/395;A61P37/06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01203 上海市浦***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免疫毒素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本申请为发明名称为:一种免疫毒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申请号为:200710101486.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免疫毒素,以及含有这种免疫毒素的载体、转化的菌株和用途。

背景技术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多种脏器终末性疾病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仅我国每年新增的肝、肾及心脏功能衰竭患者就达数百万,其中大部分可通过器官移植延长生命。从供体器官来源来分,器官移植可分为同种同基因移植(如自体移植、孪生子之间的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以及异种移植。目前绝大多数脏器移植均为同种异基因移植。由于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抗原)的高度多样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供体脏器抗原与受体免疫系统不相容,手术后产生严重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移植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细胞免疫现象,是移植物的HLA抗原刺激受者T淋巴细胞使之分化增殖,产生大量具有特异性的致敏淋巴细胞,可直接杀伤或通过释放各种淋巴因子杀伤靶细胞,排斥移植物。现认为体液免疫也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血管内膜损伤和纤维素样坏死伴单核细胞浸润。急性排斥反应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80-90%能被逆转。

T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最重要的功能细胞,在免疫识别、免疫反应启动、效应阶段,以及免疫调节的过程中,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基本上属于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移植免疫学研究表明,T细胞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效应细胞。环孢霉素A、OKT3等现代免疫移植剂及通过广泛作用于T细胞而发挥抗移植排斥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药物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因而增加了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生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移植的治疗效果。虽然免疫耐受是移植研究的终极目标,但是开发特异性作用于活化T细胞的免疫抑制剂成为移植研究的更现实目标。

研究发现,IL-2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其受体表达是同种抗原反应性T细胞活化的关键步骤。CD25是IL-2受体的alpha链。一般情况下,静止T细胞和B细胞不表达CD25。但是在发生排斥的病人,外周血T细胞和移植物局部浸润T细胞表达CD25明显增加,排斥前和排斥过程中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游离的IL-2Ra在血清中增加;而且,抗CD25抗体体外可以抑制MHC不匹配淋巴细胞的混合反应及CTL产生。CD25抗体能够干扰IL-2结合到其高亲和受体上,有效地与IL-2竞争,抑制IL-2启动的T细胞增殖反应,从而选择性地抑制了免疫应答,防止了同种异体排斥反应。因此,CD25抗体是一种可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体。

然而,单独使用单抗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人们很快开发出了以单抗或细胞因子为导向部分,与经修饰的毒蛋白相连,对靶细胞进行杀伤作用的免疫毒素。第一代免疫毒素是通过化学偶联,以二硫键将完整的单抗与经过修饰的毒蛋白相连而合成。经化学偶联的免疫毒素需要单独制备抗体和毒素,异源性高,毒性强,并且分子量很大(~200kDa),导致其穿透实体肿瘤的能力很差,从而大大影响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第二代的免疫毒素是由完整的单抗与经修饰的或不完整的毒素组成。由于毒素蛋白经修饰毒性降低,动物较容易耐受,但缺陷依然存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重组免疫毒素应用而生,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异源的scFv基因与经削减的毒素基因融合并克隆到合适的载体上,在大肠杆菌中翻译出单链嵌合蛋白,因此又称为基因工程免疫毒素。将免疫毒素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转录和翻译,而且表达周期短,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控制和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抗体携带毒素导向具有特异抗原的肿瘤组织,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毒素内化,催化性地使核糖体失活,抑制蛋白合成,杀死细胞。因此,本领域仍需要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免疫毒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离的多肽,包含抗人单克隆抗体CD25的单链抗体ScFv,以及与所述单链抗体ScFv偶联的免疫毒素PE38KDEL,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编码上述多肽的DNA分子。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表达上述DNA分子的载体。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被上述表达载体转化的宿主细胞。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五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防和/或治疗T细胞介导的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第六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肽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T细胞介导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5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