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人工砂石厂废水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4636.2 | 申请日: | 201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1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禄;徐正铭;张昌晶;刘江军;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2106 | 代理人: | 陈忠俊 |
地址: | 550008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人工 砂石 废水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砂石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大型人工砂石厂废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砂石骨料加工废水处理系统,排放指标为:满足悬浮物浓度SS<200mg/L的招标要求或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标准。人工砂石厂生产用水量大,动辄成百上千方,生产过程中废水排放量大,用水成本高。由于人工砂石厂生产用水主要用于冲洗骨料和细砂,废水中悬浮物及为细砂、石粉和泥。
在当前的水电站建设中,人工砂石厂生产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理:①生产废水-沉淀池沉淀-清水回收-废水排放;②生产废水-预沉淀池-溢流水经反应沉淀池处理后回收清水-废渣脱水干化后汽车运输至弃渣场堆存;③生产废水-预沉淀池-废水库。
第①种方案是最简单的水处理方案,在一些小型人工砂石厂中应用较为普遍;第②种方案在一些大中型人工砂石厂中应用普遍,但废水回收利用率低,对细砂也没进行回收;但在近年,在一些大型人工砂石厂中,利用有利地形,将生产废水在经过预沉淀后,用渣浆泵将废水提升至废水库进行沉淀,即上述提到的第③种方案。第③种处理效果好,水回收率也高,但细砂无法回收利用,更需要另外寻有利地形建废水库,工程建设和征地成本大,且对地形和环境要求高,应用上的普遍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制砂行业废水中有机物含量少、可沉淀颗粒含量较多的特点,是为了解决上述废水处理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大型人工砂石厂的“三级沉淀、一级回收、污泥干化”的废水处理技术方案,满足水电站建设中的环保要求。
本发明大型人工砂石厂废水处理工艺,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人工砂石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三级水处理工艺,一级采用泥浆净化装置对生产废水进行沉淀回收,主要回收废水中粒径0.08~5mm的细砂,减小后续废水处理设施的负荷;二级采用竖流式沉淀池,主要沉淀经一级处理后溢水中粒径≤0.08mm的石粉及污泥;三级采用斜管/板沉淀池,在斜管/板沉淀池进水口按(絮凝剂∶废水)质量比=1∶5000~8000投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或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使水中较难沉淀的悬浮物在斜管/板沉淀池中加速沉淀。二级和三级沉淀池沉淀下来的石粉及污泥,由圆盘式真空过滤机进行固液分离,经圆盘式真空过滤机分离后的废水返回至二级(竖流式沉淀池)循环处理,废水回收、污泥干化得到的废渣运至弃渣场或用于复耕填埋。
本发明的大型人工砂石厂废水处理工艺,在整个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中没有废水外排,所有泥渣均被各级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处理后的清水流至清水池,再被水泵提升到人工砂石厂重复使用,在沉淀池旁修建应急水池。当沉淀池发生事故时,沉淀池的废水可排放到应急水池,沉淀池运行正常后,应急水池的的废水用潜污泵抽回沉淀池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在任何情况下废水都不向外排放的目标。
本发明大型人工砂石厂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废水“三级沉淀、一级回收、污泥干化”的废水处理工艺,细砂回收利用率≥90%,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解决了过去人工制砂废水处理难的问题,改善了工程施工环境,降低了环保风险,为建绿色环保工程提供了基础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大型人工砂石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中各序号表示:1.砂石厂生产车间,2.细砂回收装置,3.竖流式沉淀池,4.斜管/板沉淀池,5.清水池,6.清水加压泵房,7.污泥干化车间,8.成品砂仓,9.应急水池,10.弃渣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46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慢滤原理的双水窖集水净水系统
- 下一篇:气液间利用介质传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