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孔曝气氧化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1826.9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3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滕红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滕红文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杨大庆 |
地址: | 518033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孔 氧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孔曝气氧化沟。主要应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好氧处理。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污水处理技术。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的双重作用。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氧化沟中循环流动,污水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充分混合接触,污水提供碳源,曝气器提供氧源,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代谢作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CO2和H2O,污水得到净化。
目前,氧化沟的曝气和推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采用表曝机(如转刷、转碟或倒伞型曝气机)同时完成充氧曝气和推动沟内水流流动,使沟内的水流速度必须保持0.3m/s以上,又使曝气同时完成。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表曝机一般布置在池面上,维修较方便。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形成的气泡较大,氧转移效率低;当水中的溶解氧达到一定程度或不需充氧曝气的过程时,该机械为了保持水流流速还必须保持开动,造成能源浪费,而且不易控制。另一种采用微孔曝气器和潜水推流器的组合方式,潜水推流器和微孔曝气器均布置在沟内直道上(如图1、2所示)。此种方式的优点是:潜水推流器和微孔曝气器可以单独控制;微孔曝气器产生气泡小,充氧效率高。此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潜水推流器采用水平轴转动,水流运动方向断面上形成环形涡流,不仅与氧化沟池壁形成摩擦阻损,浪费能源;且涡流使活性污泥沉降,推流器前后一定距离内不能设微孔曝气器,造成布置困难,如布置在弯道上,阻力会加大;因潜水推流器的电机淹没在污水中,造成设备防护等级高,维修不方便,或由于不同污水的腐蚀作用,使用上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孔曝气氧化沟,解决现有微孔曝气氧化沟摩擦阻损高、污泥易沉降及维修不方便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孔曝气氧化沟,它包括有进水口、出水口及中间有隔墙的氧化沟池内设置的微孔曝气器,所述的微孔曝气器通过空气管道与鼓风机连接,在氧化沟池流道上设置的推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流器包括电机通过减速器连接转轴,转轴上有一组叶片的叶轮;所述的推流器轴向垂直设置在氧化沟池流道。
为了形成较好的曝气、流场,所述的氧化沟池采用椭圆形的环形沟池;所述的推流器的一组叶片是均布的三片弧形叶片。
为了便于维修,所述的推流器布置在氧化沟池的弯道;其电机和减速器通过池盖连接固定,均露出池面。
为了提高曝气效果,所述的微孔曝气器布置在氧化沟的直道。
为了便于进水与氧化沟内混合液尽快充分混合,所述的进水口设在推流器上游直道与弯道交界处。
为了防止污水短流,所述的进水口设在推流器上游直道与弯道交界处,所述的出水口设在进水口上游氧化沟直道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垂直设置离心叶轮式推流器,叶轮切线方向与污水处理混合液的流动方向一致,推流器可以最大限度地用于推动混合液转动,动力效率利用高,节约能耗;此外,推流器布置在弯道上,微孔曝气器布置在直道上,完全避免污泥沉积;竖轴推流器的电机和减速机布置在池面上,易于防护和维修;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布置可以最大限度防止污水短流。通过对推流器和鼓风机的分别控制,实现充氧效率高、推流功率小的目的。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微孔曝气氧化沟构造示意图。示意各部件布置及结构。
图中:1.氧化沟、2.推流器、3.微孔曝气器、4.鼓风机、5.空气管道、6.进水口、7.出水口。
图2是现有的轴流式推流器结构及的布置图。示意轴流式叶轮机结构,潜水推流器的电机淹没在水中。
图中:1.氧化沟、2.推流器。
图3为本发明曝气氧化沟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微孔曝气氧化沟中的推流器的构造示意图。
图3、4中:1.氧化沟池、2.推流器、3.微孔曝气器、4.鼓风机、5.空气管道、6.进水口、7.出水口、8.隔墙、11.池盖、21.电机、22.减速器、23.转轴、24.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滕红文,未经滕红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18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钛白废水中物料的回收系统和回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浓缩分离地下水中胶体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