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下进水下曝气上出水的生物活性炭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1526.0 | 申请日: | 2010-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5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朱向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向宏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水 下曝气上 出水 生物 活性炭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进水下曝气上出水的生物活性炭滤池,适用于受污染河水、微污染河湖治理,也可用于高品质再生水厂建设。
背景技术
在受污染河水、微污染河湖水中存在各种形态存在的污染物质(溶解、悬浮、胶体物质及微生物等),在采用生物活性炭净化池进行处理时,普遍采用上进水布水、上出水的方式,其缺点是:因上进水方式中水以重力流方式下降,滤池运行初期,滤料上生物膜量较小,对水的阻力较小,滤速较大,当运行一段时间后,滤料上生物膜量逐渐增大,对水的阻力增加,滤速下降,当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对滤池进行反冲洗;另外上进水布水与曝气方向冲突,布水不均匀,使得滤池同意平面各处的滤速不能处于同一水平,并且削弱曝气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生物活性炭水净化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效率低,处理成本高,反冲洗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池体、生物活性炭滤料层、布水装置、滤头及支撑板、布气装置和净化水接水槽,生物活性炭滤料层、布水装置、滤头及支撑板和布气装置均安装在池体内,在该池体的上端口的外侧设有净化水接水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池体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的布水装置、滤头及支撑板、布气装置和生物活性炭滤料层,该布水装置的布水入口和布气装置的空气入口均穿出该池体外;污水从布水装置池体底部的布水入口进入,从池体的顶端净化水接水槽底端的净化水出口排放。
在所述的池体上端与净化水接水槽之间设有冲洗水接水槽,该冲洗水接水槽的外沿顶端高于池体的顶端、并低于净化水接水槽外沿的高度;在该冲洗水接水槽和净化水接水槽的底端分别设有冲洗水出口和净化水出口。
所述的生物活性炭滤料层是将普通的颗粒活性炭作为一种填料,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积,为水中微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载体,使微生物在活性炭表面生长、繁殖,组成的一种活性炭与微生物的组合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而采用下进水下曝气上出水方式,水与空气同向流动,使两者以推流方式上升,即减小了滤料对水的阻力,减小水头损失,又可以使污水在进水泵的压力泵入下,保持稳定均匀的滤速;同时增大滤料所受向上的冲击力,使滤料处于膨胀状态;此时滤料与水及空气充分混合,提高滤料的挂膜效果,且滤料处于膨胀状态,不易板结,降低了滤池的冲洗频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池体,2、活性炭滤料层,3、冲洗水接水槽,4、净化水接水槽,5、冲洗水出口,6、净化水出口,7、布气装置,8、空气入口,9、滤头及支撑板,10、布水装置,11、布水入口,D1、冲洗水位,D2、正常(排水)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包括池体1、生物活性炭滤料层2、布水装置10、滤头及支撑板9、布气装置7和净化水接水槽4。在所述的池体1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布水装置10、滤头及支撑板9、布气装置7和生物活性炭滤料层2,该布水装置10的布水入口11和布气装置7的空气入口8均穿出该池体1外。
在所述的池体1的上端与净化水接水槽4之间设有冲洗水接水槽3,该冲洗水接水槽3的外沿顶端高于池体1的顶端、并低于净化水接水槽4外沿的高度。在该冲洗水接水槽3和净化水接水槽4的底端分别设有冲洗水出口5(装有阀门)和净化水出口6(装有阀门)。
所述的生物活性炭滤料层是将普通的颗粒活性炭作为一种填料,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积,为水中微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载体,使微生物在活性炭表面生长、繁殖,组成的一种活性炭与微生物的组合体。
布水装置10和布气装置7为常规技术。
所述的生物活性炭滤料层2是将普通的颗粒活性炭作为一种填料,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积,为水中微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载体,使微生物在活性炭表面生长、繁殖。系统运行初期,微生物量较少,活性炭表面挂模量较少,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当运行一段时间后,活性炭表面挂模量逐渐增加,水中生物量增多,当生物膜成熟时,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此时活性炭即为生物活性炭。而一般水处理用的普通活性炭,仅将活性炭作为吸附介质,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向宏,未经朱向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15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风扇防碰伤保护器
- 下一篇:锁及使用该锁的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