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41346.2 | 申请日: | 2010-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8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卡洛·塞萨里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泰克动力流体技术公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3/12 | 分类号: | F16L3/12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特强;黄艳 |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软管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机动车的流体系统的软管附连到支撑件(例如,机动车辆的底盘的凸缘板或一部分)的支架。
背景技术
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将软管固定到机动车的车上流体系统,例如空调系统,以避免当车辆正在行驶、和/或软管与磨损表面和/或过热表面接触(其会损坏软管的壁并引起流体泄漏)时由动应力引起的损坏。
对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的基本要求是低制造成本。另外,优选地,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的构造要便于操作者在车辆的组装过程中实施组装同时还要确保软管被牢固和可靠地固定。
这些要求可被满足,如果:
-上述的支架被锁定在软管上并且不能随意地拆离;
-支架适当地干涉软管,使得软管可被手动地移动而不能仅通过它的惯性作用即可自由地移动;
-在组装和操作过程中支架可防止其相对于固定螺栓或铆钉的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满足上述至少一部分要求的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来实现,该支架包括适于环绕软管的带、连接到所述带的端部以及与所述端部协同作用以使所述带围绕软管紧固的锁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被构造为与螺纹固定装置协同作用以将所述支架固定到支撑件,其特征还在于,该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适于与所述螺纹固定装置或支撑件协同作用的防旋转装置。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防旋转装置与所述锁定部形成为一个单体部件。
优选地,所述防旋转装置包括围绕一轴线呈圆形布设的多个齿。
优选地,所述带、所述端部以及所述锁定部由金属带通过压制的方式被制成为一个单体部件。
优选地,所述锁定部包括翼片,所述翼片被构造为能通过塑性铰链而被折叠在所述端部上。
优选地,所述塑性铰链限定出与所述端部的第一齿协同作用的窗状开口。
优选地,所述翼片限定出适于与一第二窗状开口协同作用的第二齿,用于将所述翼片保持在位于所述端部之上的折叠位置。
优选地,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连接到所述塑性铰链的壁,并且所述至少一个防旋转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翼片或所述壁上。
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防旋转装置,所述第二防旋转装置被构造为沿与所述至少一个防旋转装置防止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来防止旋转。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防旋转装置适于与所述支撑件协同作用,并被定向为防止旋拧螺母时所述支架旋转;并且所述第二防旋转装置(19)被定向为防止所述螺母松动。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软管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适于与机动车的底盘的凸缘板形成接触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支架处于打开构造的立体图;以及
图4为沿图3的箭头IV-IV所示的平面P剖开的图3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该支架围绕流体系统的软管2缠绕,并固定到从车辆或重型货车的底盘的横梁突伸出的凸缘板(支撑件)3。
通过螺纹连接件,例如通过与固定到凸缘板3的螺栓5相啮合的螺母(螺纹固定装置)4,将用于附连软管的支架1固定到凸缘板3。
支架1包括优选地由金属带制成为单体部件(single body)的主体6以及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并被固定到主体6的插置件7。插置件7优选地由弹性材料制成,在使用中,插置件7至少部分地周向环绕软管2的一部分。
主体6包括:支撑插置件7并环绕软管2的带9;端部10,当带9是扁平的并且未变形时,端部10相对于带9横向设置;以及相对于带9与端部10对向设置的锁定部11。
端部10限定有通孔12和齿13,齿13相对于通孔12的轴线沿径向突伸出,并且相对于于主体6的纵向对称平面P基本上是对称的。
在纵向对向设置的部件(opposite longitudinal part)上,锁定部11包括与带9一起限定阶状部14a的壁14以及可在壁14上折叠的翼片(fin)15。壁14和翼片15通过塑性铰链连接,该塑性铰链具有轴线A,并且基本上由在翼片15被旋转到重叠至壁14上时发生塑性变形的两个金属边来限定。这两个金属边分隔开,以限定出适于与齿13协同作用而使端部10相对于壁14沿纵向位于一边的贯通的窗状开口(through-window)W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泰克动力流体技术公开有限公司,未经德泰克动力流体技术公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13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