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降解塑料地膜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40714.1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1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周经纶;王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丽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08;C08L23/12;C08J3/22;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降解 塑料 地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以及制备该种生态降解塑料地膜所采用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地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我国是一个地膜覆盖栽培大国,截至2005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1350万公顷,地膜使用量达到120万吨,地膜使用已经覆盖新疆、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甘肃等高寒冷凉、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40多种农作物,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但是,普通农用地膜多采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薄膜,因此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不仅是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开发出不可降解地膜的环保替代产品,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可降解地膜的研究。现有可降解地膜主要包括:淀粉添加型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植物纤维地膜等。其中,淀粉添加型降解地膜的强度、拉伸性、透光性均较差,且降解时间难以控制,存在未到破膜期就降解破碎的问题和不完全降解的问题;光降解地膜受天气影响较大,无光或阴天的时候不易降解;纸地膜或麻地膜存在强度低、抗风雨能力差、易破碎、不适宜机械铺膜的问题。因此,现有的降解地膜产品普遍存在缺陷,难以被农民广泛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几种降解地膜存在的缺陷,同时结合其优点,提供一种可在自然环境中利用光、热和微生物等因素发生完全降解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其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而在废弃后能够对环境友好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地膜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纳米生态降解塑料母料,比例是0.01-50(重量百分数),同时辅以相应的加工工艺,就可以生产出在自然界(例如阳光、加热、微生物等条件)里能够降解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于生态降解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上述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的加工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制备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大田试验铺设一周的照片。
图2是根据实施例1制备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大田试验40天时的照片。
图3是根据实施例1制备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大田试验60天时的照片。
图4是普通地膜(A)和根据实施例1制备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B)经液体真菌培养后的对比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光、热和微生物等多种环境条件下具有降解功能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该地膜是由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主要成分,比例是50-99.99(重量百分数);纳米生态降解塑料母料作为降解添加成分,比例是0.01-50(重量百分数)。
将上述成分均匀混合,再通过吹塑等工序制作成生态降解塑料地膜。
在自然界环境下,生态降解塑料地膜中的聚合物成分将发生分子层面的降解,并最终被微生物利用转化成二氧化碳、水以及腐殖质。
实施例1
组分及用量(重量百分数)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大庆DFDA7042) 99
纳米生态降解塑料母粒(山东鑫鑫大壮EBP-PE-M) 1
按上述配方将各种原料称重,并置于高速搅拌机(广东省汕头市盈动电气有限公司YD-GH-100A/DZ)中搅拌1-3分钟。经均匀混合,将混合料置入挤出吹膜机的料斗中(瑞安市金达包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SJ-17000),5个加热段分别设定温度190、195、200、200、205摄氏度,然后挤出吹塑成均匀筒状薄膜(薄膜厚度为0.006-0.2mm均可),经过裁切、分卷等工序制成各种规格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
生态降解塑料地膜性能检测:
按实施例1所述方法制备厚度为0.008mm的生态降解塑料地膜,其力学性能比同厚度的普通塑料地膜有所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丽红,未经王丽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07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