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子母锅炉的子炉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239964.3 | 申请日: | 2010-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5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兴军 |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子母 锅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子母锅炉领域,尤其是一种子母锅炉的子炉结构。
背景技术
在子母锅炉中,子炉的作用是预热水温,烟道入口与母炉的烟道出口相连通,通过子炉顶部的水道出口,把预热好的水加给母炉顶体;但是现有的子炉结构,尽管母炉排放的温度很高,但与下炉体高温区的温度相比还是很低,子炉的热效率较低,如果不采取科学的结构设计,每小时20吨的流量瞬间提升子炉里的水的温度到30度那是不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迅速提升水温、提高热效率的子母锅炉的子炉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子母锅炉的子炉结构,包括炉体、烟道入口、烟道出口、水道入口和水道出口,所述的烟道入口与炉体中心的中心烟道相连通,水道入口与接近炉体内壁的外层水道相连接,中心烟道通过一组中间烟道与烟道出口相连通,外层水道通过一组中间水道与水道出口相连通;中心烟道、中间水道、中间烟道与外层水道按一层烟道一层水道间隔排列设置,截面呈同心的圆环状;中间水道之间及外层水道和中间水道间通过水道连接管相互连通,形成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依次循环的水道结构;炉体上部设置有上挡板,中心烟道的底部设置有下挡板,形成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依次循环的烟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烟道入口和水道出口设置在炉体上部,烟道出口和水道入口设置在炉体下部,中间水道和中间烟道为二层间隔排列结构;外层水道通过炉体上部的第一水道连接管与第一层水道相连通,第一层水道通过炉体下部第二水道连接管与第二层水道相连通;第二层水道与炉体上部的水道出口相连通,形成水道结构;中心烟道通过第一层烟道、第二层烟道与烟道出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层水道、第一层水道和第二层水道截面的壁厚为1.5-5公分。
作为优选,所述炉体由上炉体和炉底组成,上炉体和炉底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采取科学的结构设计,烟道和水道间隔设置,截面呈同心圆结构,水道的厚度在1.5到5公分,使加入子炉的水,水流速度变慢,水的厚度变薄,通过水道连接管连接,使各水道之间从里到外的循环燃烧,从外到里的循环燃烧,每层水道瞬间受到烟火两面夹击燃烧,大大提高热效率,实现了每小时20吨的流量瞬间提升子炉里的水的温度到30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1;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1;
图3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2;
图4是本发明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2;
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炉体底部的立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炉体1,上炉体1-1,炉底1-2,烟道入口2,烟道出口3,下挡板4,第一水道连接管5,水道入口6,水道出口7,上挡板8,第二水道连接管9,外层水道10,第一层水道11,第二层水道12,中心烟道13,第一层烟道14,第二层烟道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这种子母锅炉的子炉结构,包括炉体1、烟道入口2、烟道出口3、水道入口6和水道出口7,炉体1可以做成一体,也可以如图7所示,炉体1由上炉体1-1和炉底1-2组成,上炉体1-1和炉底1-2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起到维修清理作用。所述烟道入口2和水道出口7设置在炉体1上部,烟道出口3和水道入口6设置在炉体1下部;烟道入口2与母炉的烟道相连通,烟道出口3与吸热器相连,如果没有吸热器,直接与引风机相连接;水道入口6与母炉水道相连接。
所述的烟道入口2与炉体1中心的中心烟道13相连通,水道入口6与接近炉体1内壁的外层水道10相连接。中心烟道13、中间水道、中间烟道与外层水道10按一层烟道一层水道间隔排列设置,截面呈同心的圆环状;中间水道和中间烟道为二层间隔排列结构(炉体中间必须是烟道,炉体最外层必须是水道,中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3层、4层等多层水道烟道间隔排列结构);外层水道10通过炉体1上部的第一水道连接管5与第一层水道11相连通,第一层水道11通过炉体1下部第二水道连接管9与第二层水道12相连通;第二层水道12与炉体1上部的水道出口7相连通,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依次循环的水道结构(水道流动方向如图4所示);炉体1上部设置有上挡板8,中心烟道13的底部设置有下挡板4,中心烟道13通过第一层烟道14、第二层烟道15与烟道出口3相连通,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依次循环的烟道结构(烟道流动方向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兴军,未经王兴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99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