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嵌入式纺纱技术的单饼双丝丝饼成形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7872.1 | 申请日: | 201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卫林;陈军;崔卫钢;李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H55/04 | 分类号: | B65H55/04;B65H57/00;B65H7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嵌入式 纺纱 技术 单饼双 丝丝 成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嵌入式纺纱技术的单饼双丝丝饼成形方法,属于纺织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纺织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目前,中国纺织业拥有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完善的产业配套、高素质的劳动力、多元化的出口结构、纺织品加工能力几乎占全世界加工能力的一半。而纺纱过程是纺织行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他是将短纤维经过梳理、并条加工成纱线集合体,为后续制造工序提供必备的原理。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492843,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方法,该文件公开了一种在环锭细纱机的牵伸机构上,从粗纱筒管退绕下来的两根短纤维粗纱,分别经导纱喇叭平行进入牵伸区进行牵伸;两根长丝从前罗拉后端喂入,在前钳口处分别与两根粗纱须条汇合;经牵伸的两根粗纱须条与两根长丝从前钳口输出后进入加捻三角区加捻,然后卷绕在细纱筒管成纱,根据两根粗纱须条与两根长丝相对位置不同,形成各种结构的纱线。该方法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实现传统环锭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虽然嵌入复合纺纱技术有上述多种优点,但由于一个锭子上采用两根粗纱和两根长丝同时喂入方式,这极大的增加了细纱机原料喂入所需原料放置的空间。并且喂入长丝的旦数较小,容易遭受细纱车间空气气流的干扰,造成长丝间相互纠缠。目前,传统的长丝都是以单饼单丝的长丝卷绕方式,考虑到嵌入纺纱技术采用两根长丝喂入的情况,并且市面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全成熟的长丝喂入方式能够实现嵌入纺纱各种技术要求的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嵌入式纺纱技术所用的单饼双丝的丝饼成形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嵌入式纺纱技术单饼双丝的丝饼成形方法,在长丝卷绕设备上,从两个丝饼上退绕下来的长丝分别经导丝环引导,沿张力器两侧调节张力后再经导丝环引导穿过导丝器,两根长丝平行并丝后经磨擦筒管同步带动使套在管筒轴上的双丝管筒摩擦转动,长丝平行均匀卷绕在双丝管筒上,形成单饼双丝丝饼。上述所用的两根长丝可为同种纤维材料长丝或者纱线,也为不同种纤维材料长丝或者纱线。所述导丝器的左右动程小于等于55mm。所述的双丝管筒的宽度小于等于60mm。所述张力器满足最细纤维材料长丝或者纱线的张力要求。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嵌入式纺纱技术的单饼双丝丝饼成形方法所提供的丝饼,在嵌入式纺纱技术的原料安装方面解决原料放置空间紧张的难题,不仅保证了嵌入式纺纱技术所要求的两根长丝在一定张力下平行喂入的要求,而且解决了在生产过程长丝容易遭受细纱车间空气气流的干扰,造成长丝间相互纠缠导致纺纱断头的实际生产难题。本发明适用于棉纺、毛纺、麻纺以及化纤短纤成纱系统的生产以及开发高档针织与机织产品,本发明的工艺方便、快捷、结构合理,而且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卷绕单饼双丝丝饼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单饼双丝丝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用于嵌入式纺纱技术单饼双丝丝饼的成形方法,在长丝卷绕设备上,将两根已成形的丝饼1、1`上退绕下来的长丝2、2`分别经导丝环3、3`引导,沿张力器4两侧调节张力,张力调节范围根据所用材料不同而不同,调节范围在0.49cN~1cN,然后经导丝环5、5`引导穿过导丝器7,长丝2、2`平行并丝后经磨擦筒管6同步带动使套在管筒轴8上的双丝管筒9摩擦转动,长丝2、2`平行均匀卷绕在双丝管筒9上,形成丝饼10。所述的两根长丝2、2`可为同种纤维材料长丝或者纱线,也为不同种纤维材料长丝或者纱线。所述导丝器7的动程小于等于55mm。所述的双丝管筒9的宽度小于等于6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7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