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SF-1水溶性生物种衣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6536.5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8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刘洪亮;沈国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04 | 分类号: | A01N63/04;A01N63/02;A01N59/16;A01N59/14;A01P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金永焕 |
地址: | 15003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玉米 黑穗病 sf 水溶性 生物 种衣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生物种衣剂。
背景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Sporisoriumrelianum(kuhn.)langdon&Fullerton)是中国春播玉米区的重要病害,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普遍发生。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化学成分制备成种衣剂)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害,但是化学药剂存在着污染环境,残留高,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农业相悖,因此选择合适的生防制剂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存在污染环境、残留高、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而提供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SF-1水溶性生物种衣剂。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SF-1水溶性生物种衣剂为每100mL按体积份数比由18~22份菌株SF-1的代谢产物、2~5份农用酵素菌(BYM)、0.02~0.04份硫酸锌、0.01~0.02份硼酸、2.5份聚氧乙烯、2份聚乙二醇、1~2份水溶性伊红、4份NaCl、5份乙二醇和余量的蒸馏水组成;其中菌株SF-1为加德那链霉菌Streptomycesgardneri。
本发明中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SF-1水溶性生物种衣剂,主要用于玉米播种前的种子包衣,能有效地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增强作物抗逆能力、防治效果达86.5%~86.82%、玉米的增产率达13.69%~14.28%。
本发明中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SF-1水溶性生物种衣剂处理过的玉米种子和未处理的玉米种子相比,前者有利于玉米植株地下部分的生长,增加须根、提高根冠比,促进根系生长,促进整株植株的生长发育,对玉米安全性无影响,且不会污染环境,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SF-1水溶性生物种衣剂为每100mL按体积份数比由18~22份菌株SF-1的代谢产物、2~5份农用酵素菌(BYM)、0.02~0.04份硫酸锌、0.01~0.02份硼酸、2.5份聚氧乙烯、2份聚乙二醇、1~2份水溶性伊红、4份NaCl、5份乙二醇和余量的蒸馏水组成;其中菌株SF-1为加德那链霉菌Streptomycesgardneri。
本实施方式中水溶性伊红作为警戒色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菌株SF-1为加德那链霉菌Streptomycesgardneri,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10年06月17日,保藏编号为CGMCC3928。
本实施方式中菌株SF-1的形态特征:SF-1革兰氏染色阳性;在GYM琼脂和酵母淀粉琼脂和燕麦粉琼脂等培养基上生长7天后,基内菌丝发育良好,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生长良好、多分支;产生柔曲至松散螺旋孢子丝,孢子球形至卵圆形、光滑。
本实施方式中菌株SF-1的生理生化特征:葡萄糖试验为阳性、阿拉伯糖试验为阳性、半乳糖试验为阳性、蔗糖试验为阳性、棉籽糖试验为阳性、鼠李糖试验为阳性、果糖试验为阳性、甘露糖试验为阴性、乳糖试验为阳性、肌醇试验为阴性、明胶液化试验为阳性、淀粉水解试验为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阴性、类黑色素产生试验为阳性、纤维素降解试验为阴性、牛奶凝固试验为阴性、牛奶冻化试验为阴性、H2S产生试验为阳性、酪氨酸降解试验为阳性。
本实施方式中菌株SF-1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Blast比较的结果表明菌株SF-1属于链霉菌属;与目前发表的相关菌株相比,菌株的16SrDNA序列与加德那链霉菌Streptomycesgardneri的序列相似性很高,为99.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65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营养物质含量的高山茶油精制方法
- 下一篇:玉米剥皮机螺旋清草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