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图书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5778.2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朱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力 |
主分类号: | B42D1/00 | 分类号: | B42D1/00;B42F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42 上海市静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图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书,尤其是一种具有多种翻阅方式的图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图书,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封面、封底、以及夹在封面和封底之间的多张内页,封面、封底、内页具有相同的边缘形状,在图书的边缘处形成整齐的切边,阅读者从图书的第一张内页开始,依次阅读印刷在每一内页正反两面上的内容,直至图书的最后一张内页。
从图书内容上来看,有一类图书由多个用于展现不同内容的章节组成,阅读者如果想要读取其中某一章节的内容,往往需要先从目录中读取相应章节的页码,再自前而后的翻至该页码,或者事先在页码上粘帖标签、做标记,十分不方便,也缺少趣味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方便、富有趣味性、具有多种翻阅方式的图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图书,包括封面、封底和夹在封面和封底之间的多张内页,相邻的多张内页形成一个内页组合,每个内页组合中包含多张边缘处带有凸起部的凸内页,多张凸内页的凸起部分布在图书边缘的不同位置。
阅读者通过凸内页的凸起部,将图书翻开至凸起部所在的凸内页,读取凸 内页上及其相邻书页上的内容;将凸起部分布在图书边缘的不同位置,是为了区分一个内页组合中的多张凸内页,阅读者只需要识别图书边缘的凸出部形状,即可直接翻开图书至相应书页。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每个内页组合中还包含多张平内页,平内页的边缘距离图书边缘的距离大于凸内页的凸起部距离图书边缘的距离。
作为优选,凸内页和平内页交替分布。
一张或多张平内页隐藏在相邻的两张凸内页之间,增加了翻动一次某一类型的凸内页所获得的图书内容量;作为相邻两张凸内页的分隔,在图书侧边缘形成相对稀疏的凸内页循环,使得图书的翻阅更加简便、快捷。
作为优选,图书至少包含一个内业组合,一个内页组合的最后一张内页是下一个相邻的内页组合的第一张内页。
将上述设计在一本图书中以多个内页组合的形式进行重复装订,使得凸内页具有了分隔页的功能,一个内页组合中的多种凸内页在图书侧边缘形成循环,图书编写者可以将同一类型内容(如图书的一个章节)印刷在可以通过同样的凸内页的凸起部到达的书页以及与他相邻的一张或多张书页上,阅读者只需在图书侧边缘的一个位置翻动图书,即可读取印刷在凸出部位于该边缘处的凸内页以及与该凸内页相邻的一张或多张内页上的内容。
作为优选,凸起部的边缘具有与封面和封底的边缘重合的重合部位。凸出部的边缘与封面、封底的边缘共同形成图书的边缘,使得凸出部在图书边缘形成多种层叠结构,方便读者翻阅,进一步提高了图书的使用便捷度。
作为优选,封面和封底的面积大于内页的面积。由于凸内页的凸出部相对于平内页向图书边缘方向突出,而图书的内页纸张相对于图书的放置环境较为 柔软、易折叠,为了保护图书内页,将封面和封底的面积设计为大于内页的面积,可以很好的保护内页,使图书更易于保管和携带,延长了图书的使用寿命。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书具有多种翻阅形式,图书的编写者可以在一种翻阅形式所能够读取的内页中布置一个类别的阅读内容,阅读者按照某一翻阅形式打开图书,即可读取一个特定类别的内容,具有使用方便、富有趣味性的优点,在提供阅读内容的同时,丰富了图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内页组合处于翻开状态时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属于一个内页组合的多张内页的一种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页处于合拢状态时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图中所示为一个内页组合;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使用状态的示意图,示出了欲从封面方向翻开图书时,多个内页组合在图书边缘所形成的结构;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使用状态的示意图,示出了欲从封底方向翻开图书时,多个内页组合在图书边缘所形成的结构;
其中:1、封面;2、封底;3、内页;4、凸起部;5、凸内页;6、平内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力,未经朱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57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