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包精炼炉用多效精炼剂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5533.X | 申请日: | 201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2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恒瑞;黄正全;陈坤;梁东;李琨;肖龙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健冶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4 | 分类号: | C21C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0082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包 精炼炉 用多效 精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包精炼炉(LF)用的精炼剂(辅助造渣材料),应用于精炼渣还原性(或称弱氧化性)气氛下造泡沫化白渣的钢水精炼工艺技术,属钢水炉外精炼领域。
背景技术
钢包精炼炉,即LF炉(LADLE FURNACE),是钢铁生产中主要的炉外精炼设备,它的主要任务是:①脱硫②温度调节③精确的成分微调④改善钢水纯净度⑤造渣。随着用户对高级别钢特别是低氮、氢、磷、硫、氧和低夹杂物洁净钢的需求大大增加,如X65抗H2S海底管线管钢、X52QS抗强酸性超低硫管线管钢、CS-110SS抗腐蚀石油套管钢、WB36CN1核电用管钢等,这些高品质产品对钢中氮、氢的质量分数有很高的要求,常规钢包精炼炉精炼工艺技术难以实现。为此,国内外相继实施了“电石+铝粉+硅铁粉+萤石”、“合成渣+渣洗还原剂”、“合成渣+熔融铝酸钙+渣洗还原剂”等造精炼炉渣工艺技术,上述控氮、氢和夹杂物技术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冶金效果,但均存在不足之处,尤其难以达到钢包精炼炉最佳的冶金效果。
采用传统的“电石+铝粉+硅铁粉+萤石”辅助造渣工艺,存在发泡剂发泡过快、泡沫保持时间短、稳定性差的弊端,而且存在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采用渣洗还原剂作为精炼剂存在两个方面的缺点:一是,因为渣洗还原剂主要功效组分受资源制约而不稳定,如Al含量波动大,Al2O3、SiO2含量普遍偏高;所以导致其对精炼炉渣的脱氧能力难以与精炼炉造白渣工艺相匹配。当初炼钢水转炉终点[C]低和带渣量大时,需要加入大量的渣洗还原剂进行脱氧,但随之而来是渣中(Al2O3)(SiO2)等酸性氧化物的增加,炉渣碱度和表面张力的降低,不利于白渣的形成、保持以及稳定的泡沫化,严重时会形成“玻璃渣”。采用该材料辅助造渣,难以稳定实现钢水的深脱硫和去夹杂物等冶金功能。二是,因为渣洗还原剂发泡组分极少,精炼炉渣难以形成长时间稳定的泡沫化并实现电极的埋弧加热,钢水极易吸收N、H;所以使用渣洗还原剂辅助造渣工艺,不利于钢水[N]、[H]含量的有效控制。
目前,国际上在造泡沫时普遍采用碳酸盐(如CaCO3、MgCO3等)作为发泡剂,其优势是可以持续地为精炼炉提供造泡沫渣所需的气源,可以实现炉渣的全程泡沫化。但采用碳酸盐(如CaCO3、MgCO3等)作为发泡剂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发泡剂发泡过快、泡沫稳定性差,而且发泡剂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碳酸盐(如CaCO3、MgCO3等)在高温下分解(分解温度约为800℃)产生的CO2属氧化性气体,对钢水有二次氧化的危害。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钢包精炼炉造渣方法的不足,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精炼渣还原性(或称弱氧化性)气氛下造泡沫化白渣的钢水精炼工艺用,是一种低成本冶炼高品质钢种的炼钢方法,属钢水炉外精炼领域。本发明可以减少钢水[N]、[H]含量,提高精炼炉渣脱硫、去夹杂物能力,提高电能的热效率(降低电耗)。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钢包精炼炉炼钢精炼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精炼剂,由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CaC2--45~70%、SiC--5~20%、Al--5~15%和缓释剂10~20%;
所述精炼剂各组分的块度或粒度为:CaC2为5~20mm、SiC为≤3mm、Al为1~5mm、缓释剂≤5mm。
所述精炼剂化学成份为:Ca--28~55%、Al--5~15%、C--15~30%、Si--3~15%和缓释剂10~20%。
缓释剂为显著提高炉渣粘度和表面张力抑逃逸的氧化物。如:活性BaO、CaO、MgO等。
具体操作时,首先根据初渣的氧含量(FeO+MnO等)、脱氧元素的脱氧能力、CaC2和SiC的发气量,对形成白渣的矿相组分要求、对炉渣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程度,计算配入各脱氧元素及相应组分的用量,即确定多效精炼剂的各组分的具体重量百分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健冶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科健冶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55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