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聚酯覆镍电极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3225.3 | 申请日: | 2010-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2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吕银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8/30 | 分类号: | C23C18/30;C23C18/3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聚酯 电极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聚酯覆镍电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柔性显示器、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感应皮肤以及柔性存储器等正在替代传统硅基电子器件,走入大众生活(吕银祥等.现代信息材料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柔性电子器件制造工艺中,均涉及柔性电极,用来与外部电路连接;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通常是在柔性基底上覆盖一层金属镀层。所采用的工艺有: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溅射、电镀以及化学镀等,金属镀层的材质主要有金、银、铜、镍等(M.Charbonnier,et al.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2006)5478.)。
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溅射等工艺,需要大型的仪器设备、要求高真空、高温以及超净室等苛刻的条件,生产效率低,不适合低成本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电镀只能应用在导电材料上,对于非金属材料如塑料等不适合,再就是电镀需要外电源,能耗高。对电极金属材料而言,金、银性能稳定,但成本较高;铜的导电性能好,但易被腐蚀(R.H.Guo,et al.J Appl Electrochem(2009)39:907.)。
化学镀镍层的结晶细致,孔隙率低,硬度高,镀层均匀,可焊性好,镀液深镀能力好,化学稳定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电子、航空、航天、机械、精密仪器、日用五金、电器和化学工业中。非金属材料上应用化学镀镍越来越多,尤其是塑料制品经化学镀镍后即可按常规的电镀方法镀上所需的金属镀层,获得与金属一样的外观。塑料电镀产品已广泛用于电子元件、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等(L.-J.Wang,et al.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4(2010)1200.)。
目前,塑料基板化学镀镍的主流工艺为:基板洗净、高锰酸钾-硫酸混合液蚀刻、氯化亚锡敏化、氯化钯溶液活化、亚磷酸氢钠还原化学镀镍(D.Song,et al.Materials Letters 63(2009)282.)。对于制备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聚酯覆镍电极来说,上述工艺具备如下缺点:(1)蚀刻使得聚酯基板表面粗燥,并降低了基板的机械强度;通常来说,聚酯基板表明没有活性基团, 表面自由能较低,吸附的钯催化剂量少,这样获得的镀层质量不高,蚀刻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缺点,但工艺本身不可避免的引起基板凹凸不平,直接的后果是获得的镀层表面也凹凸不平,这对于柔性电子器件来说,是致命的缺点。(2)经过蚀刻后的基板表面,化学镀后,镍金属镀层与基板之间始终是物理吸附,镀层与基板的吸附力比较小,镀层容易脱落,使得柔性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下降、使用寿命缩短。(3)亚磷酸氢钠作还原剂,所获得的镍镀层是镍-磷合金,其导电性与纯镍相比,下降一个量级,必然引起柔性电子器件功耗的增加,降低产品品质。(4)钯是贵金属,近年来价格一路高涨,使得柔性器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再就是少量钯催化剂脱落在化学镀液中,会引起镀液的分解,降低镀液的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柔性聚酯覆镍电极的制备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对基板的表面改性不破坏其表面平整度;使用银作为化学镀催化剂,而且银与基板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银催化化学镀后,镍镀层与基板的吸附力有极大的提高;用二甲氨基硼烷作还原剂,在硼含量少于0.5%的情况下,镍镀层的导电性可超过纯镍。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柔性聚酯覆镍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清洁基板:将聚酯基板洗净、烘干;
(2)聚酯基板表面硅化:将清洁后的聚酯基板浸泡在硅烷偶联剂溶液中30~60分钟,取出洗净,烘干;
(3)聚酯基板表面催化活化:将硅化后的聚酯基板浸泡在硝酸银-葡萄糖混合溶液中1~10秒钟,取出洗净,烘干;
(4)化学镀镍:将催化活化后的聚酯基板浸泡在镍化学镀液中,室温下化学镀20~50分钟,取出洗净,烘干,制得柔性聚酯覆镍电极。
其中,
聚酯基板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意一种。
硅烷偶联剂溶液的配方是溶剂为丙酮,溶质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任意一种,浓度为1~3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2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强铝合金压铸件耐蚀性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胀断连杆用中碳非调质钢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8-00 通过液态化合物分解抑或覆层形成化合物溶液分解、且覆层中不留存表面材料反应产物的化学镀覆
C23C18-02 .热分解法
C23C18-14 .辐射分解法,例如光分解、粒子辐射
C23C18-16 .还原法或置换法,例如无电流镀
C23C18-54 .接触镀,即无电流化学镀
C23C18-18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