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伪元件、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3121.2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柯光明;王斌;周基炜;陈庚;刘卫东;黄小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44F1/12 | 分类号: | B44F1/12;B42D15/00;B42D15/10;G02F1/1333;G02F1/1335;B41M3/14;B42D12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邓毅;邓毅 |
地址: | 10007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伪 元件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伪元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至少包括一层局部具有精细凹凸图纹结构的胆甾型液晶层的防伪元件、其制作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防伪元件将胆甾型液晶材料的随角变色与手感凹凸结构两种易于大众识别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较之单一的随角变色或手感凹凸结构具有更为明显的一线防伪特征,可有效地用于保护有价物品。
背景技术
由于彩色复印机和成像系统的不断普及和各种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导致了伪造有价物品现象的不断增多。出于防止假冒和伪造的目的,有价物品例如证照、有价证券和名牌产品等经常配置有防伪元件,以便对该有价物品的真实性进行检验,同时防止未经授权的复制。
光变技术是防范复印、扫描等伪造方式的有效手段。由于成像系统记录的是被复制品表面的散射光信息,因而无法复制出具有光变效果的伪造品;而且光变元件所具有的随角变色特征易于大众识别,有助于从流通领域阻止伪造品的传播。
然而,随着光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使光变元件越来越受到伪造品的威胁,逐渐削弱了其作为防伪的功效。比如全息光变技术的市场化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息光变产品可以轻易得到;具有随角变色效果的光变颜料的制作技术逐渐普及,其成本也越来越低,随角变色的光变技术的防伪功效受到了挑战。
目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很多新型的防伪元件应运而生,但是公众能否尽快对其熟悉和适应,以便作出正确判断,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为了应对伪造品的不断膨胀,为了采用方便大众识别的防伪手段,防伪元件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而在改进的前提下,如果能与传统的众所周知的防伪手段相结合,将更加便于公众接受和识别。光变技术与其它一线、二线防伪技术的复合应用成为将来发展的趋势。
US 6686042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防伪的光变颜料,具有这种复合结构的光变颜料可以方便地加到油墨中,通过多种方式印刷到有价物品的表面,表现出随角变色效果。从该颜料的反射光谱曲线可知,虽然该颜料具有随角变色的光变效果,但反射光波段较宽,反射光通常为混合光,色纯度不高,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色差不明显,不利于大众的敏锐识别。
液晶材料能以油墨的形式直接印刷在有价证券上,如EP1156934 B1中提到将液晶材料作为颜料与粘胶剂结合成油墨,通过传统印刷方式直接印刷,应用方式灵活。液晶材料以颜料方式应用时,在颜色的色纯度、清晰度、亮度及色饱和度方面与液晶薄膜相比存在差距;相对而言,液晶材料以膜的形式用于防伪,光学效果会更佳。
虽然如此,随着防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防伪元件要求的日益提高,开发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防伪材料和元件一直是业界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深入广泛的研究,出人意料地发现,将胆甾型液晶材料的随角变色与手感凹凸结构两种易于大众识别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能获得较之单一的随角变色或手感凹凸结构具有更为明显的一线防伪特征。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防伪元件,该防伪元件是至少包含一层局部具有精细凹凸图纹结构的胆甾型液晶层的防伪元件,其将胆甾型液晶层的随角变色与手感凹凸结构两种易于大众识别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较之单一的随角变色或手感凹凸结构具有更为明显的一线防伪特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上述防伪元件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有上述防伪元件的有价物品,通过结合上述防伪元件,该有价物品具有更好的大众识别防伪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的术语“胆甾型液晶材料”和“向列型液晶材料”是指通常分别呈现胆甾相液晶行为和向列相液晶行为的液晶材料,而对液晶材料本身的具体物质组成没有特别的要求。所述胆甾型液晶材料可以是左旋或右旋液晶材料,以反射适当波长圆偏振状态的光。
适合用于本发明防伪元件的液晶材料可以来自于商业化产品,如MERCK、WACKER和ROLIC等公司的产品,尤其是瑞士ROLIC公司的液晶系列产品。
这些液晶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以及液晶材料的结构的形成有许多报道,例如US6806930、CN1167973C、CN1103456C、CN1340041A、CN1491251A、CN1213018C、CN1097048C等专利中有详细描述。本发明将这些公开表到全文引入供参考。
再有,在本发明中提到的“肉眼可识别”是指观察者不借助任何特殊的工具或仪器即可直接观察和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未经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1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