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电梯按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3098.7 | 申请日: | 201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1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金余 |
主分类号: | H01H13/02 | 分类号: | H01H13/02;H01H13/14;H01H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梯 按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按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电梯按钮
背景技术:
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的设计、工艺不断得到提高,电梯的品种也逐渐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但人们日常乘座电梯时,因急于关门,错按按钮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电梯按钮面板寻找不到自己要去的楼层数字而手忙脚乱,直接影响到了电梯用户的日常生活。造成这一现象是因为目前大多数电梯的按钮是不锈钢金属本色,中间是镂空的阿拉伯数字,按下去才发出红色的光亮,不亮的时候,数字与按钮周边的颜色反差很小,模糊难辨。而且电梯每起停开闭一次所耗费的能量相当大,频繁按错楼层将会耗费许多能源。
目前的电梯按钮还存在一个弊端,即没有按钮防卡死功能,且使用寿命短。长期按压按钮的边缘或者按钮中有灰尘均会造成按钮卡死,当按钮卡死时,电梯长期停在该层或电梯停在该层不能关门,不能运行,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梯按钮,它的结构科学合理,手感舒适,克服了背景技术中电梯按钮易卡死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且其表面数字常亮,易辨认,杜绝了按错楼层的现象,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字片1、托盘2、电路板3和壳体4,它还包含连杆5和光圈6,字片1设置在托盘2上,托盘2的底面与两个相嵌套的连杆5卡接,电路板3设置在托盘2与连杆5之间,光圈6设置在壳体4内部,字片1与光圈6通过螺丝紧固。
所述的托盘2的四角上设置有螺丝孔,托盘2的两侧边设置有矩形凹口2-1,托盘2的底部四角均匀设置有数个卡夹2-2,与带有矩形凹口2-1相邻的两侧边底部设置有第一卡扣2-3。
所述的连杆5是由长杆5-1、短杆5-2、横梁5-3、半轴5-4和半轴孔5-5组成,长杆5-1和短杆5-2分别设置在横梁5-3的两端,半轴5-4设置在半轴孔5-5一侧,半轴5-4和半轴孔5-5设置在横梁5-3的侧面,长杆5-1上均匀设置有两个凹槽5-6,横梁5-3靠近长杆5-1的一端上设置有缺口5-7。
所述的光圈6上端外围拉筋拉伸出凹槽6-1,中间镂空,其上下两侧设置有桥状突起6-2,桥状突起6-2两侧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卡扣6-3。
所述的电路板3的控制电路是由三极管Q1、Q2、电阻R1、R2、LED灯和转换模块组成,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分别连接在电阻R2的两端,三极管Q1的基极、集电极分别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基极连接,电阻R1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2的基极、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LED灯的正极连接,LED灯的负极与转换模块的4脚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转换模块的2脚连接,转换模块的1脚和3脚接地。
安装时,两个连杆5位置相反,将一个连杆5上横梁5-3侧面的半轴5-4与另一连杆上横梁5-3侧面的半轴孔5-5相插接,此时,两短杆5-2分别卡入对方横梁5-3上的缺口5-7中,将电路板3放在托盘2的底部,托盘2下面的卡夹2-2卡住两连杆5中长杆5-1上的凹槽5-6,将电路板3固定在托盘2和两连杆5之间,然后通过托盘2下面的第一卡扣2-3将托盘2与壳体4内部的光圈6卡接固定,用小螺丝将字片1固定在光圈6上即可。
使用时,电路板3上的控制电路Q1、Q2组成恒流源,AD转换成DC(电路的工作电压在6V-36V之间,电流在于先设立的值内,误差小于千分之一以内)。电路上的LED灯常亮,导致字片1上的字常亮,对比度高,非常显眼;按下按钮后,字片1周围的光圈6亮,对用户显示“已选择”状态。若按按钮时,按压部位在字片1的边缘时,两个相配合的连杆5将压力平衡、分散,稳定按钮内部的零件,保护按钮不会发生卡死现象。
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手感舒适,克服了背景技术中电梯按钮易卡死的现象,延长使用寿命,且其表面数字常亮,易辨认,杜绝了按错楼层的现象,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字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0的左视图,
图12为图10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金余,未经刘金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0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