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紫外消毒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3047.4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3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强志民;李梦凯;李庭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32 | 分类号: | C02F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紫外 消毒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紫外线(UV)对饮用水、中水进行消毒的装置。
背景技术
紫外线消毒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加深而迅速发展的。紫外线于1910年首次应用于饮用水消毒杀菌。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对氯消毒所产生的有毒副产物日益关注,以及紫外灯技术的突破发展,紫外线消毒作为一项洁净的消毒技术而开始获得应用。1970年,美国环保局完成了第一项污水紫外消毒工程,随后,紫外消毒技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得到了非常广泛应用,并广泛应用于饮用水、中水及污水等的杀菌消毒处理。到目前为止,紫外杀菌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的主要规范化手段之一。目前,饮用水、中水的紫外消毒器很大一部分为管式消毒器,即消毒器为近似圆柱体形状,紫外灯管及套管位于消毒器中央并平行于消毒器中心轴。
目前,饮用水及中水紫外消毒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紫外灯管的寿命、套管污染以及消毒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效灭菌能力的紫外消毒器。该紫外消毒器可进一步提高处理水量,降低消毒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紫外消毒器,包括消毒器腔体、紫外线灯管、石英玻璃套管以及进出水口的消毒器本体;所述消毒器腔体的内壁还设有紫外线反射层。
所述紫外线反射层可由表面具有紫外线反射材料的石英玻璃构成,或由氟碳材料构成。所述紫外线反射材料具体可为铝或铝合金。所述氟碳材料具体可为聚四氟乙烯。
所述紫外线反射层的厚度可根据制备时所选择的紫外线反射材料或氟碳材料的反射性质,确定合适的厚度。
所述紫外线反射材料铝或铝合可通过真空镀膜的方法蒸镀于石英玻璃上;也可将铝箔或铝合金箔贴于石英玻璃表面;或将铝板或铝合金板粘于石英玻璃表面,得到表面具有紫外线反射材料的石英玻璃。
本发明紫外消毒器中,所述消毒器腔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紫外线灯管和套设在所述紫外线灯管外的石英玻璃套管;所述石英玻璃套管固定于消毒器腔体上;所述进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消毒器腔体上。
所述紫外消毒器的密封性良好,可避免水以及紫外线泄露。所述消毒器腔体由不锈钢或工程塑料制成,可耐水压。
所述紫外消毒器内的紫外线反射层,具有耐紫外线辐射和水侵蚀的特性,既在长时间的紫外线辐射和水侵蚀下,其紫外反射材料反射紫外线的特性衰减小于30%;根据反射材料的不同甚至可使反射紫外线的特性衰减小于15%。此外,本发明的高效紫外线消毒装置还可通过清洗装置进行清洗,用于保证紫外线反射层充分发挥功能,不会因为表面污染而降低紫外线反射率。
本发明通过对现有紫外消毒器进行改进,在其内壁上增加了由铝、铝合金、氟碳材料以及其它高紫外反射材料制成的高紫外反射层,使消毒过程中辐照到外壁上的紫外线重新进入腔体内,提高了消毒器腔体内紫外线的辐射强度,从而将有效加强灭菌效果,降低紫外线的消毒成本。当采用铝或铝合金作为紫外反射材料时,可选择石英玻璃作保护材料,防止紫外反射层被水腐蚀,降低紫外反射率。而氟碳材料由于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可单独作为消毒器中的紫外线反射层。鉴于紫外线消毒器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本发明构造简便,有望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紫外线消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法兰,2.紫外灯管,3.石英玻璃套管,4.紫外线强度监测器,5.紫外线反射层,6.反应器外壁(不锈钢或工程塑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本发明所提供的紫外线消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该紫外消毒器,包括消毒器腔体6、紫外线灯管2、石英玻璃套管3、紫外线反射层5、紫外线强度监测器4以及进出水口;所述消毒器腔体6的两端分别与法兰1密封连接;所述消毒器腔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紫外线灯管和套设在所述紫外线灯外的石英玻璃套管;所述石英玻璃套管固定于两端的法兰上;所述紫外线反射层设于所述消毒器腔体的内壁;所述进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消毒器腔体上或法兰上。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3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